清明上坟,要穿过那块菜地

清明时节雨纷纷,杜牧的一首诗传唱了千年

网络图片

作者:黑白君

校对:小雨

春雨迷离,四月初的池州城笼罩在一片阴柔的烟雨中。

城郊通往北方的驿道旁,一位身材挺拔的中年男子脸色写满了郁闷和忧伤。青色的长袍尽管有点陈旧,但却十分的贴身。

这是会昌五年,杜牧到池州出任刺史的第二个年头。

那年的春天来得有点晚,已经三月天了却依旧乍寒乍暖。三月底,樱花都谢了,却又来了一场“倒春寒”。

寒霜过后的池州异常清冷。尽管是南方,但杜牧还是感到了一种刺骨的冰寒,一种和北方长安不一样的冷。拂一拂衣袖,似乎就会有水珠从指尖滑落,掷地有声。

池州之前,杜牧曾出任黄州刺史。黄州在今天的湖北黄冈,即后人林彪李四光的故乡。

到黄州出任刺史纯属偶然。当年在长安,凭借一首“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年少轻狂的杜牧被冠予“小杜”。“大杜”自然说的是他的前辈先祖杜甫。

如果论辈分,杜牧的爷爷算是杜甫的族侄。

到了杜牧出生的那个时代,杜氏家族衰败已久。唯一值得一提的是,官宦世家,难得藏书甚丰。这些书给了杜牧莫大的慰藉和鼓励,再加之杜牧天生早慧,十几岁就博通经史,尤其是对《孙子兵法》的深度研读,让他自信自己文可以治国、武可以安邦。

杜牧23岁时,一首《《阿房宫赋》》让他誉满天下。也让他成为了一个有争议的人物。称赞者认为他才华横溢,是国之栋梁。批评者认为他暗讽朝廷,随时会有罪祸。

26岁时,杜牧终于在太学博士吴武陵竭力推荐下进士及第。翻译成我们今天的白话,26岁的杜牧已经是中央选调生,相当于享受副处级待遇。

成为“选调生”后不久,杜牧随恩师下江南,到今天的扬州一带游历天下。

当时的江南寺庙遍地,帝王将相都委派亲信到道关庙宇内炼丹,求长生不老。目睹了太多这种荒唐后的杜牧,为此写下了那首经典的《江南春绝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是一首至今脍炙人口的唐诗。但也正是因为这首诗被传诵得过于广泛,引起了朝廷内一些人的嫉恨和不满。

几年后,杜牧被淮南节度使牛僧孺授予推官一职,后转为掌书记,主要负责淮南节度使府的公文往来。

牛僧孺是唐朝的一位著名宰相,安定鹑觚(今甘肃灵台)人。牛僧孺赏识杜牧的原因有二:一来他欣赏杜牧的才华,二来鹑觚距离长安不远,牛杜之间有乡情之谊。

唐朝的推官主要负责狱讼之事,在今天看来也不失为个肥差。

在推官任上,杜牧一边负责协助牛节度使处理公务,一边继续写诗喝酒,偶尔还却花街柳巷纵情声色,狎妓酗酒。望族后人的浮华放浪在那一时期日渐膨胀。

再后来,牛僧孺到扬州任职,杜牧作为门客又追随到了扬州。

扬州自古是烟花女子云集之地。到扬州后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的杜牧恨自己报国无门不能回长安,感慨唐朝对自己这样的人才不能重用,于是在沉迷酒色的半醒半醉中,写下了那篇著名的《夜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在扬州,杜牧过着可谓醉生梦死的生活。这一时期的他特别喜欢宴游。公务之余当遇到忧愁难以排解时,他就去清楼里和江南的女子喝酒吟诗。这在今天看来,完全是一个纨绔子弟所为。不,似乎还有点渣男的味道。

青楼女喜欢杜牧的才情和银子,杜牧喜欢江南女子的身姿和歌喉。于杜牧而言,扬州简直就是天上人间。他的作品《遣怀》最能反映他当时的心情和境遇;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当然了,诗人酒醒的时候也希望能有机会被皇上召回长安。长安才是家,长安才是国,长安才有施展自己的舞台和机遇。

尽管生活上放浪形骸,但工作中的杜牧的确是一个人才。在扬州呆了大概五六年后,杜牧被一个叫李德裕的官员盯上了。

李德裕后来在唐朝也当过宰相,他和牛僧孺属于“政见不合”的政敌。尽管李德裕也很看重杜牧的才情和诗歌,但他不希望牛僧孺身边有这样一个太得力的帮手——因为牛僧孺是他的政治对手。

于是在李得裕上下其手的一番运作后,大和九年(年)快马从长安传来圣旨,杜牧赴长安任监察御史。

消息来得太突然,以至于让杜牧怀疑是有人假传圣旨。当消息得到确认后,杜牧的内心复杂到了极点。这一年,他33岁。

杜牧很清醒地知道,他不是离不开扬州,是离不开扬州的那些温润如玉的烟花女子。

在江山和美人面前,杜牧最终选择了江山。离开扬州时他写到: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回长安,洛阳是必经之地。洛阳当地一位喜欢杜牧诗歌的官员听说杜牧经过,遂邀请杜牧到他家参加自家举办的宴会。官员的邀请让杜牧异常的兴奋,因为他早在扬州时就听说这位官员家中的歌姬号称洛阳第一。

宴会刚一开始,杜牧就旁若无人地直接对主人说道:“听说你家有位叫紫云的姑娘,擅长歌舞,请出来让在下见一见吧。”

官员和周围的人都很是尴尬,但杜牧却丝毫都不觉得有什么。诗人的放荡不羁和真性情由此可见。

杜牧人还没回到长安,参奏的文书就已经到了皇上案头。“此人不可重用!”。

向皇上告御状的文书到长安时,杜牧正在今天的临潼游华清池: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诗人觉得自己的锦绣前程已经十拿九稳了,不过是自己何时去任职而已。他还以为,这次回长安后皇上一定会召见自己,听他陈述如何治国理政,听他讲述如何将孙子兵法运用到当时边关不断的战事中。

总之,杜牧对这次回长安充满了憧憬和欲望。

回到长安后的杜牧如同被迎头泼了一通凉水。早前许诺的长安监察御史已经有官员去上任了,留给他的是几个无关紧要的闲职。

那是唐朝一个初秋的夜晚,诗人坐在他们家位于长安南郊樊川的庭院里,一壶接一壶地喝闷酒。酒罢写出了《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在长安呆坐了七年冷板凳,杜牧又迎来了他人生的另外一次机遇。此时李得裕已经当上了宰相,和牛僧孺正斗得不可开交。李得裕担心满腹经纶、且社会知名度很高的杜牧被牛僧孺所用,于是假惺惺地让他去黄州当刺史。

长安仕途无望,杜牧就顺势南下。内心里他可能还在想,有无可能转一圈再回到扬州去。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黄州任职两年政绩显著,于是他又被调整去了池州任职刺史。这是唐朝末年的一个三月,也就是本文开头那场“倒春寒”来袭的春天。

清冷的三月很快过去了,清明如约而至。

池州刺史任上的杜牧,看到池州城内当地人或和家人团聚,或和友人游玩观赏,而自己孤身一人远离家乡长安,举目无亲、形影孤孓。回想这些年的仕途坎坷,自己空有一腔报国之心,却没有地方施展才能。想到这些,他顿时有了一种被流放的感觉。

自己虽是著名的诗人,但命运却根本由不了自己。

南方多雨,四月初清明前后更不例外。漫步在池州城外的杜牧触景生情,他想到了远在长安城郊的父母妻小,想到了祖上杜佑也曾官至朝廷宰相,他还想到了扬城里那些和自己逢场作戏的女子,和自己那些年因为郁郁不得志而在声色犬马中被颓废消磨的时光……

春雨越来越急,浑身已经湿透大半的杜牧此时好想去喝一杯酒。烟雨中,偶尔有行人脚步匆匆,有戴着斗笠的牧童悠然自得。

回到官邸,杜牧铺开纸笔写下了那首千古传诵的《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那无疑是杜牧最满意的一首作品。掷笔退靴,那天下午他喝得酩酊烂醉。夜里,醉梦中他回到了长安,回到了终南山脚下的樊川。

他梦见自己走进了一块青翠的菜地,菜地中间有一匹半卧的石马,他实在太累了,于是顺势就携靠在了马的身体上,又睡着了。

宣宗大中三年(年),46岁的杜牧又有机会回到了长安,出任考功郎中、知制诰。职位约相当于如今的教育部考试司司长,同时还负责为皇帝起草昭令。

不过此时的杜牧对仕途已经开始心灰意冷,虽然后来皇上还把他提拔成了重权在握的中书舍人(皇上身边的近臣),但他对这些似乎都已经不再感兴趣。他对唐王朝已经失去了信心。

宣宗大中六年(年)冬天,杜牧因病逝世于长安,享年49岁。后葬于少陵原上司马村。

多年后,当初安葬他的墓地如今真的成了西安市长安区一户人家的菜地。

来源:黑白记

                







































北京哪治疗白癜风最好
哪家医院治白癜风有效



转载请注明:http://www.cganqi.com/cjys/47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