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需治疗的小儿肠套叠

小儿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并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小肠套叠能够分成暂时性的小肠套叠以及持续性的小肠套叠,其中大部分都能够在一段时间之后自行复位,临床上称为一过性小肠套叠或暂时性小肠套叠。无法自行复位者叫做持续性小肠套叠,患儿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由于暂时性小肠套叠有着自行复位的临床特点,又将这一疾病称为良性小肠套叠。小儿肠套叠临床上并不少见,绝大多数为一过性或暂时性,常能自行复位缓解。但部分患儿症状明显,需进行鉴别诊断。小儿肠功能较薄弱、敏感,易因上呼吸道感染、肠道炎征和饮食改变等多种因素刺激引起肠蠕动异常和肠痉挛,而肠蠕动功能失调是导致肠套叠常见诱因,当相邻段小肠蠕动节律不协调时,近端肠管顺蠕动推入远端肠管腔内而发生套叠。小儿可有腹痛、呕吐、腹泻等消化道功能紊乱临床症状,均提示其与小肠套叠发生密切相关。暂时性小肠套叠在临床上缺乏特异性症状,很多患儿除了间歇性的哭闹之外几乎没有其他症状,部分患儿有呕吐现象发生,少数患儿甚至无任何明显症状。有研究显示暂时性的小肠套叠发生率能够达到17%~2O%。暂时性小肠套叠通常具有以下超声特征:①套入长度和套入直径较原发性小肠套叠短小,直径<2.5cm,长径<4cm。②患儿一般不会伴有肠壁水肿现象、周围无积液。③在对患儿进行超声检查时可见套入部位有频繁蠕动现象;包块位置不固定,部分患儿在探头加压后可逐渐复位,包块消失,部分患儿可出现套叠自行复位,再套叠的动态变化过程。④套叠部位无淋巴结肿大现象;⑤套叠部位肠系膜多呈现“新月征”。暂时性小肠套叠应注意与小肠套入大肠包块鉴别。后者好发于2岁内婴幼儿;超声检查正常回盲瓣结构消失,包块单发,多位于右侧腹而位置相对固定:包块相对较大,直径多>2.5cm,长径多>4.0cm;同心圆内圆呈偏心型,套入部肠管水肿,多无蠕动,且常见肿大淋巴、阑尾回声;超声随访不能自行复位。小儿暂时性肠套叠多为一过性和可逆性,不伴有肠梗阻表现,是小肠蠕动功能紊乱的一种特殊表现,无须灌肠复位或手术处理,对其可采用对症处理和超声动态随访,套叠多能自行复位。但如发现小肠套叠包块直径大于2.5cm,长径大于4cm,则提示小肠套叠程度较重。或为美克尔憩室、肿瘤等病理性先驱物继发套叠,多不能自行复位,需及早行灌肠复位或手术处理。如随访发现包块持续不退、包块内小肠蠕动消失、血流信号稀少、临床表现急性肠梗阻症状加剧时,则提示套叠肠管血运已受影响,急需手术治疗。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cganqi.com/cjys/5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