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覃并不是结直肠息肉的病名

白癜风治疗小偏方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5731540.html
“肠覃"初探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年月第2卷第6期,42-44页

作者:胡瀞月指导:肖承惊

   历史沿革与释义之争

  “肠覃”二字最早见于《内经·灵枢·水胀第五十七》:“肠覃何如?岐伯日: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著,恶气乃起,息肉内生,其始生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怀子之状,久者离岁,按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以时下,此其候也。石瘕何如?岐伯日: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虾以留止,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可导而下。”

  对“肠覃”的释义,历代医家多有论述,总体来看,对“肠”字的理解较为统一,大多数认为意指大肠。如《证治准绳·杂病·第二册·诸气门·胀满·肠覃》所说:“夫肠者大肠也。”《医原·卷下·女科论》提到:“又有肠覃一证,……,此肠外脂膜受病,未入脉中者也”,进一步指出本病病位在“肠外脂膜”。少数医家则另有新解,如《先哲医话·卷上·荻野台州》中说:“肠覃在脐下子宫内,几与胎相似”,提出肠覃的病位在子宫内。

  对“覃”字的理解则相对歧义较多。单就文字而言,“覃”字读音有4,一读作“tan”,意为“长、延、深”。《说文解字》日:覃,长味也。此与酉部醰音同义近,醰以覃会意也,意酒味醇厚,味长也。引申之,凡长皆日覃。二读作“qin”,用作姓氏。三读作“yan”,通“剡”,意为“锐利”。四读作“xian”,作成味解。此外,本字又通于“蕈”。明·王肯堂《证治准绳·杂病·第二册·诸气门·胀满·肠覃》中说道:“夫肠者大肠也,覃者延也。大肠以传导为事,乃肺之腑也。肺主卫,卫为气,得热则泄,得冷则凝。今寒客于大肠,故卫气不荣,有所系止而结瘕在内贴着,其延久不已,是名肠覃也。”指出“肠”指“大肠”,“覃”指“延”,为延久不已之意。

清·莫枚士《研经言·卷三·肠覃解》中则认为:“肠覃既生息肉,则有形矣。但覃乃延长之义,于病状何取?当为蕈之省文。《韵》、《篇》并云:“蕈,之荏反,地上菌也。病之蕈名者,盖取肠外息肉生如蕈状,后世咽菌、阴菌等名准此。读当寻上声,不当如字读。古覃、蕈二字多相通……但彼蕈仍当训延,而此蕈则当训菌。二字之诂虽异,二字之通则同。此类甚多,不可不正。”

清代以来的医籍中往往将二字混用,如清·郑玉坛《大方脉·杂病心法集解卷四·肿胀门·辨肠蕈、石瘕》、《验方新编·卷九·妇人科调经门·经少腹大如漏胎状》等等,但始终未曾脱离《内经》肠覃一病的实质而去代指他病。教材亦认为“覃”与“蕈”通,当读为“xun”,肠覃即肠外生长如菌状的肿瘤。《玉篇》对蕈的解释为:“蕈,地菌也。”《说文》谓:“菌,地蕈也。”可见蕈、菌二字互训。《辞海》中亦认为肠覃之“覃”当与“蕈”通。

时至今日,不但许多人将肠覃、肠蕈二者随意混用、不辨读音,而且对肠覃一病的理解也逐渐开始出现歧义,有学者认为本病为子宫肌瘤、巧克力囊肿等各种妇科肿瘤,还有相当数量的文献将“肠覃(蕈)”这一病名与肠道息肉等同,更有甚者将本病与大肠癌等恶性肿瘤性疾病相混淆,导致理论辨析上及临床实践中的混乱。

2 考证与探讨

我们经过考证认为,首先,《内经·灵枢·水胀第五十七》所言的肠覃是专指属于妇女的一类疾病。在其原文中即已明确指出:“肠覃、石瘕皆生于女子”,明言两病为女子所特有,其共同的治法为“可导而下”。

历代医家著作中不但多在妇科专著或专篇中提及本病,更每每将本病与石瘕等妇科专病相提并论。如《王旭高临证医案·卷之二·水肿臌胀门》说:“石瘕、肠覃,女子血凝气滞而病胀也。”《医碥·卷之二·杂证·积聚》说:“石瘕,生胞中……,此气先病血后病,月事不以时下……,肠覃,寒客大肠外……,此气病血未病,故月水不断……,上二者皆女子病,似妊娠……”《杂病心法要诀·卷三》说:“风寒之邪,不客于脉中分肉,而干卫气,深入客于肠外,僻而内著,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仍以时行,名日肠覃。或干营气,深入客于胞中,恶血留止,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名曰石瘕。此皆生于女子,在男子则为疝病也。”均明确指出本病专属于妇女,并相应提出了本病与石瘕的鉴别诊断要点。

年0月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FF·—)中,对肠覃一病的定义为:“多因气滞痰浊停聚卵巢所致,以子宫旁少腹内出现圆滑柔韧的肿块,一般不影响月经为主要表现的妇科疾病”,同样认为肠覃为妇科疾病。至于“覃”字的读音释义,我们认为在此处应读作“tan”,为“延、长、深”之意。其并非指病变如蕈之形状,而是指病变延久不已、迁延难愈之意。蕈(xun)指如菌状,然综观典籍,对本病性状每有生动描述,如《内经》原文说:“……其始生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怀子之状,久者离岁,按之则坚,推之则移……”;《先哲医话·卷下·高阶枳园》的描述更是极尽细微之能事:“瘕之为病,上在鸠尾胁肋,中在脐上左右,下在少腹左右,或浮现于上面,或沉着于下底,或支两胁,或侵两胁,其形或圆或椭,或匾或厚,大者如拳球,如盘鳖,小者似卵茄,似梨杓,或坚硬如石,或柔韧如肉,或软虚如绵,或牵挛肩背,或引拘脊膂,或疼痛,或不疼痛,或脐下无力,或腹内觉狭小,脉多沉迟者也。病在少腹,初起小如桃栗,或鸡蛋,或似茄子、梨实,渐长大。久之,其状如怀胎而正圆,或蹲踞不匾长,不成棱碍。大者充满腹中,宛如南瓜状,在正中,或微倚左右,按之浮凸,或沉着不移。其处无痛,或虽痛亦不剧,月信以时下,或经血过多,其块必膨胀,饮吃谈笑如故。但俯则觉妨碍耳,名日肠覃。此证难愈。虽不愈,不为大害,或其状如怀胎,经年月则渐减至如初。”然而在众多生动细致的描述中,却独独未有“病变如菌”或类似描述,在惜墨如金、字字珠玑的《内经》中如果以“肠蕈”为本病冠名,恐难作解。与之相反,历代典籍中处处提到本病“延久不已”、“此证难愈”、“虽不愈,不为大害”的迁延之势,一个“覃”字极其精炼地对这一特点进行了概括。因此,我们认为,将本病冠名为“肠覃(tan)”可谓要言不烦,也更加合情合理。

对于本病的病位,我们认为,《内经·灵枢·水胀第五十七》所说的肠覃既非位于大肠、小肠肠管之内,亦非《先哲医话》所认为的子宫内。原因在于:第一,《内经》原文中已明确指出“寒气客于肠外”,这里所说的“肠外”,应该不是指子宫。因为子宫在《内经》中有其专有名称“女子胞”。据考证,“子宫”之名首见于成书于《内经》(先秦战国至西汉初)稍后的《神农本草经》(西汉末至东汉初)中的“紫石英”条:“主女子风寒在子宫。”《内经·素问·五藏别论》中称之为“女子胞”,与脑、髓、骨、脉、胆六者共为奇恒之府。《类经·藏象类·奇恒藏府藏写不同》写道:“女子之胞,子宫是也。”明确指出了女子胞与子宫的对等关系。因此,在《内经·灵枢·水胀第五十七》中弃“女子胞”不用而改以“肠外”代称子宫,这一假设难以令人信服。第二,从症状描述来看,肠覃即便大如“怀子之状”时,仍可“月事以时下”,且不伴有消化道症状(后世描述为“饮吃谈笑如故”),如病变在子宫内或肠管内则显然不会仅止于上述的症状体征。因此,我们认为,“肠外”实指腹腔以内、肠道、子宫之外的某个部位,具体到女性而言,这一部位应相当于女性生殖系统。《景岳全书·妇人规·子嗣类·辨古》引朱丹溪之言曰:“阴阳交媾,胎孕乃凝,所藏之处,名日子宫,一系在下,上有两岐,中分为二,形如合钵,一达于左,一达于右。”这段描述与西医学中子宫及其附件(包括卵巢和输卵管)的解剖形态颇为相似。因此,“肠外”应该指相当于子宫之外附件(卵巢和输卵管)的位置。纵观历代中医典籍,以“肠”代指女性生殖系统某一部分的例子并不鲜见,如《神农本草经》将“石瘕”称为“伏肠”,《妇人大全良方·产难门》有“子肠先出”,《妇人大全良方·产后门》有“子肠下出,不能收拾”的记载,相当于今之子宫脱垂,及阴道前后壁膨出。《傅青主女科》也有“妇人产后少腹疼痛,按之即止……方用肠宁汤”的论述。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妇科学》5版教材中记载:“子肠,概指子宫及阴道壁。”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可见,肠覃病位当在女性生殖系统,子宫之外,相当于附件的部位。

  3 结论

综上所述,由于本病在发病性别(皆生于女子)、病位(肠外)、病性(在气而不在血)、症状(其始生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怀子之状,月事以时下)、体征(按之则坚,推之则移)、病程(久者方面的特点,使我们有理由认为.《内经·灵枢·水胀第五十七》中所说的“肠覃”断非肠道息肉、肠道肿瘤一类的疾病(此类疾病当属“肠溜”、“伏梁”、“脏毒”、“锁肛痔”等范畴,在此不再赘述,也不同于子宫肌瘤、子宫癌、巧克力囊肿、卵巢癌等其他妇科疾病(此类疾病当属“石瘕”、“伏瘕”、“积聚”、“五色带下”等范畴,不赘述)。它是专属于妇科的一类慢性良性肿瘤性疾病,与西医学所说之卵巢囊肿在发病过程、症状体征及生物学行为上都极为相似。故以此立论,意在为肠覃正名,且贻于众方家以共议之。

参考文献

程士德.内经讲义.第5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32

2罗元恺主编冲医妇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0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cganqi.com/cjys/5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