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恶性肿瘤已上升至大城市居民死因第一位,超过了脑血管疾病。癌症的发生发展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异常的细胞生长和向体内其他部位扩散(转移)是癌细胞的标志特征。目前,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饮食结构不合理和不规律的生活习惯等是导致癌症发生的重要因素。吸烟是三分之一以上癌症发生的高危因素,有八成肺癌是由于长期吸烟引起,抗癌屏障应从拒绝吸烟和杜绝二手烟做起。在生活中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排除消极、压抑和恐惧的心态;坚持锻炼;保证每天充足睡眠,生活有规律,不熬夜;防止过度疲劳,维持良好的免疫力;戒烟,忌酗酒,保证丰富、全面、平衡的营养,要做到低盐、低脂肪、摄入适度高质量蛋白质、丰富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每日多吃绿色蔬菜和水果等。
慢性病毒细菌感染易致癌
与癌症发生密切相关的病毒细菌因素有,肝癌与乙肝丙肝病毒感染、胃癌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人乳头状瘤病毒与宫颈癌喉癌口腔癌、EB病毒与鼻咽癌、华支睾吸虫与胆管癌等,对于有这些癌家族史的人来说,特别要重视,应该定期检查,必要时要给予药物预防性治疗。
非特异性症状需高度 癌症因其早期症状隐匿而导致人在发现症状后已经是中晚期了。其实说癌症早期没有任何症状也是不科学的,就一些消化道肿瘤而言,正是由于其早期症状的特异性不强,极其容易被误诊为慢性消化道疾病,进而延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期。
《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上海是胃癌的高发地之一。其实,早期的胃癌患者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消化道或胃部症状,如上腹部不适、隐痛、饱胀感、乏力等,但这些都不是胃癌所独有的症状,服用一些对症治疗的药物后,症状可能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所以也不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易被误认为消化不良、胃炎、胃溃疡等慢性肠胃道疾病。我们建议,对于那些感染过幽门螺旋杆或者有胃癌家族史或者有常吃盐腌制蔬菜或烟熏肉或鱼等食物的40岁以上中年人,一旦出现食欲减退、饭后饱胀、上腹部隐痛或者消瘦,特别是呼气有酸臭及蛋臭味,医院做胃镜检查,莫把胃癌早期症状误认为“消化不良”,耽误最佳治疗时间。
高危人群早筛查降风险
某些癌症的发生有着其固定的人群,换言之,就是有些人因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不当的饮食习惯往往会导致某些癌症的高发。这些人群也可以被称作高危人群。
《中国肿瘤登记年报》中,肺癌是常见高发肿瘤的第一位。高发病率背后所折射的是肺癌的低检测率。许多前来就诊的患者已经是晚期肺癌,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为此,提高肺癌的早期检测率是提高肺癌治愈率最为有效的方法。低剂量螺旋CT是发现早期肺癌最为有利的筛查利器。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低剂量螺旋CT可以检出直径小于1厘米的小肺癌,早期肺癌率检出率高达80%,筛查出来的患者中80%~90%可以通过微创手术切除治愈,无须进一步放疗和化疗。
因此,建议50岁以上的市民,如有肺癌家族史或者“长期吸烟,吸烟指数在年支以上(吸烟的年数乘以每日吸烟的支数),或者吸二手烟超过20年,或者长期工作在密闭的环境中、长期工作在粉尘颗粒较多的环境,其中满足上述两项者,就应该每年定期进行1次低剂量螺旋CT筛查扫描。
恶性肿瘤不是一天长成的
当许多患者就诊被诊断为癌症中晚期,往往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怎么发展这么快呢?“有些恶性肿瘤来势汹汹,病情发展极为迅速,有些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则相对较慢,就像这次《中国肿瘤登记年报》中所披露的结直肠肿瘤。事实上,大肠癌的癌前病变是肿瘤性息肉(又称腺瘤性息肉,大肠腺瘤),统计表明,80%的大肠癌都是由大肠腺瘤演变而来的。大肠息肉中,有些是肿瘤性息肉,有些是非肿瘤性息肉。其中,肿瘤性息肉占70%~80%,与大肠癌关系密切,而非肿瘤性息肉的发生、发展与大肠癌关系不大。
从癌变时间上来看,腺瘤发生癌变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至少5年,平均5~10年。这就意味着我们有5~10年的时间里能够早期发现大肠癌癌变的”蛛丝马迹“。如果能在早期发现大肠癌,将极大的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在生活中,大便习惯和形状改变都是癌变的预警信号。原本排便很规律,现在却突然增多或减少,出现腹泻、便不净等情况;大便变扁、变细或不规则等,一旦发现这些情况都要及时就医。我们目前提倡,没有结直肠癌家族史的人,40岁开始每年做肛门指检和大便潜血检查;50岁时开始做肠镜,之后每3-5年做1次。有结直肠癌家族史或慢性肠炎的人,应提前到40岁左右做肠镜。另外,大便隐血阳性时应及时做肠镜检查。
肿瘤标志物筛查癌症不靠谱
肿瘤标志物是指在肿瘤发生和增殖过程中,由肿瘤细胞本身合成、释放,或由机体对肿瘤细胞反应而产生的标志肿瘤存在和生长的一类物质。这些物质在正常成人中不存在或者是在癌症患者中出现的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
现代科技的进步使防癌筛查上升到了“抑癌基因、遗传性肿瘤基因”检测,可以更快更有效地将高危人群与健康人群区分开,做到疾病的一级预防。按照国际普遍估计,约40%的癌症是可以预防的,因此更多人开始找寻早期癌症的信号。
肿瘤标志物的结果是不确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的情况非常普遍。没有癌症的人被发现某种或者几种数值升高,就是假阳性,已经发生癌症的人却没有升高,就是假阴性,相信很多作过体检的人都遇到过假阳性,搞的很紧张、烦心,还要多次复查,结果基本都是虚惊一场。其实,肿瘤标志物的真正意义,应该主要用于已经发现肿瘤后的检测,如果升高的肿瘤标志物,经过治疗后降下来了,甚至正常了,就可以判断治疗有效,如果经过治疗后已经下降的标志物又升高了,提示肿瘤复发、甚至转移了。所以,对于已经发生肿瘤的病人,定期作肿瘤标志物有预测疗效、判断复发转移的价值,而真正能反映癌变的,其实也只有很少几种特异性的指标,对于普通人群做筛查是一种浪费,并没有必要。
不仅如此,非肿瘤性的疾病也会引起标志物的升高,比如慢性肝炎、前列腺增生、子宫内膜异位等,或者服用了某些药物,甚至实验室的技术标准和稳定性都有可能会干预检查结果。很多时候,健康人会得到“假阳性”的检测结果,再进一步复查后,却并无大碍。
国际医学检验学领域最权威的学术组织美国全国临床生物化学学会认为,“在普通人群中采用肿瘤标志物进行肿瘤筛查是徒劳的。”
防癌体检,选择项目因人而异
体检前应该由肿瘤专科医生做一次初诊,先要接受家族病史和现状的问询,根据一个人的家族病史、年龄、性别、职业因素等作出有个性化、有针对性的建议,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例如人们关心的PET-CT。其实,其最常用于肿瘤患者原发病灶寻找、肿瘤分期,以及肿瘤治疗效果的评估和复发检测,但PET-CT对于普通人群进行肿瘤筛查的价值,目前存在一定争议。此外,即便肿瘤标志物有异常,也不等同于癌症。它仅仅是一种提示和信号,提示检测者属于高危人群。
光筛查不够,要会防、会治
其实,防癌筛查更重要的是临床医生对检查结果的解释和建议。一旦体检者拿到异常的结果,他们的医生会根据个人情况做进一步的检测,结合影像学资料和物理诊断等综合分析,给出肿瘤专科体检的解读报告,同时对肿瘤家族史或高危人群可提供健康管理,一旦发现标志物异常,预防中心会定期跟踪随访,真正做到可疑肿物的筛查和预防。如果能够做到把每年的体检指标数据进行累计,通过对比分析数据的变化,就可早期发现肿瘤。此外,亚健康人群更应注重自身的生活方式、运动方式、饮食习惯、睡眠习惯等,健康生活,才能远离疾病。
那些人群更应该做癌症筛查
真正需要做筛查的是癌症高危人群,进行肿瘤筛查的确能够起到早发现、早诊断的作用。这些人群包括:
有恶性肿瘤家族史:包括三代以内的直系或旁系亲属罹患恶性肿瘤的病史;
有不良生活习惯:长期大量吸烟、长期酗酒、药物滥用、长期过度劳累、严重营养不良、偏食等;
职业因素:长期接触有毒、有害物质;
生存环境遭污染:化学污染、重金属污染、核污染等;
遭受特殊微生物感染: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人类乳头瘤病毒、幽门螺杆菌感染者等。
这些才是最有可能从筛查中获益,却往往又是最忽视筛查的人……
要学习更多育儿知识敬请扫描下面招聘移动app后台开发北京治疗白癜风术什么时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