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新冠肺炎的ldquo三药三方

北京中科白癜风康复明星 http://www.baidianfeng51.cn/about/baidianfeng51zp.html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分享健康,行善积德

“三药三方”是什么?

目前,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初步告一段落,经过临床实践和总结,我国已筛选出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血必净注射液,以及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宣肺败毒方等有明显疗效的“三药三方”。

No.1

金花清感颗粒

最初是针对甲型H1N1流感(甲流)研发的。年,甲流在全球蔓延,北京市政府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和科研攻关团队,最终优选出“金花清感方”。

该方源自张仲景《伤寒论》中的麻杏石甘汤和清代《温病条辨》中的银翘散,由金银花、麻黄、苦杏仁、黄芩、连翘、薄荷、甘草等12味药组成,适用于发热、恶寒轻或不恶寒、咽红咽痛、鼻塞流涕、口渴、咳嗽或咳而有痰等。临床实践证明,该药在治疗轻型、普通型新冠肺炎患者中具有确切疗效,可缩短退热时间,淋巴细胞、白细胞复常率提高,转重率明显下降。

医院第四医学中心李学秀教授研究发现,应用金花清感的新冠肺炎患者,核酸转阴时间较对照组提前了两天半,肺部炎症好转时间平均为8天,而对照组是10.3天。

No.2

连花清瘟胶囊

它是年抗击非典期间研制的处方,也是以银翘散和麻杏石甘汤化裁而成。非典后,连花清瘟在防治季节性流感中也起了良好的效果。其主要成分为金银花、连翘、麻黄、板蓝根、苦杏仁等。适用于发热或高热、恶寒、肌肉酸痛、鼻塞流涕、咳嗽、头痛、咽干咽痛等。需要注意的是,金花清感和连花清瘟不可同服。

由钟南山、李兰娟和张伯礼三位院士共同指导,全国9个省市、23家医院参加的随机对照试验显示,在主要临床症状消失率、临床症状持续的时间方面,连花清瘟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肺部影像学好转达到83.8%,对照组是64.1%;临床治愈达到78.9%,对照组是66.2%。在降低轻型转重型方面,较对照组提高了1倍。

目前,连花清瘟已走向世界抗疫战场。张伯礼表示,我国已向意大利援助了10万盒,最近意大利还要追加,我们可能要再寄10万盒支援意大利的抗疫。

No.3

血必净注射液

同样是在非典期间,以清代名医王清任的血府逐瘀汤组方为基础研制而成,主要成分为红花、赤芍、川芎、丹参、当归等中药材提取物。

临床应用于脓毒血症、多脏器功能衰竭综合征、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急性肺损伤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胰腺炎等。在新冠肺炎的治疗中,主要用于重型、危重型患者的治疗,适用于因感染诱发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目前,由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医院副院长邱海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等牵头的血必净项目,已有32家医院的例重型、危重型患者参与,取得了良好效果。

No.4

清肺排毒汤

 在医院,发热门诊发现病人非常多,排着长队看病。病人多,医护人员少,中医医师尤其少,确实没有办法一个一个到家里去给他们把脉开方,也就没有办法做到一人一策一方的情况下,要模仿古代大疫之时大锅熬药集体救治的模式,开出通治方。

清肺排毒汤由麻黄、炙甘草、杏仁、生石膏、桂枝、泽泻、猪苓、白术、茯苓、柴胡、黄芩、姜半夏、生姜、紫菀、冬花、射干、细辛、山药、枳实、陈皮、藿香等组成。

No.5

宣肺败毒方

宣肺败毒汤由麻黄、杏仁、石膏、甘草、虎杖、马鞭草、苇茎、薏苡仁、冬瓜子、桃仁、葶苈、薏苡仁等组成。

在麻杏石甘汤、麻杏薏甘汤、葶苈大枣泄肺汤、千金苇茎汤等经典名方基础上凝练而来,适用于轻型、普通型患者。

临床观察发现,该方在改善新冠肺炎患者的发热、咳嗽、憋喘、乏力方面有一定效果。研究显示,该方可缩短新冠肺炎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体温复常时间、平均住院天数等,在一定程度上阻断了轻型、普通型转为重型。

No.6

化湿败毒方

对70多位患者发病情况、发病时的症状以及病情演变、舌苔和脉象变化进行了详细检查,发现无论是危重症病人还是轻症患者,不管舌苔偏黄还是偏白,总的呈现厚腻腐苔,湿浊之象非常重。”专家组通过诊察、研讨得出结论,新冠肺炎当属“湿疫”,是感受湿毒邪气而发病。

  1月24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仝小林带队从北京出发,他被任命为国家中医医疗救治专家组的共同组长,与各路中医专家在武汉会合。抵汉后,医院、入社区看病人,仝小林分析,新冠肺炎在病性上属于阴病,是以伤阳为主线。从病位即邪气攻击的脏腑来看,主要是肺和脾,所以在治法上,一定是针对寒和湿,治疗寒邪和湿邪,这是一个大的原则。

化湿败毒方由生麻黄、杏仁、生石膏、甘草、藿香、厚朴、苍术、草果、法半夏、茯苓、生大黄、生黄芪、葶苈子、赤芍等组成。

由国家中医医疗队(中国中医科学院)在国家诊疗方案推荐方剂的基础上,医院的临床实践优化而成,适用于轻型、普通型和重型患者治疗。

化湿败医院开展了临床疗效观察:医院临床对照试验入组的75例重型患者,CT诊断的肺部炎症以及临床症状改善明显,核酸转阴时间及住院时间平均缩短3天;将军路街卫生院治疗的例普通型患者,医院治疗的例(中药组例)轻型、普通型患者,临床观察结果均确证了化湿败毒方的有效性。

中医药的武器不止“三药三方”。例如,在医院治疗过程中,除了给汤剂或中成药外,还有按摩、刮痧、贴敷等综合治疗。在康复阶段,有的病人会出现乏力、咳嗽、精神不佳等症状,有的肺部炎症没有完全吸收,免疫功能也未完全恢复。为此,医院专门设立了新冠肺炎患者康复门诊。巴元明介绍说:“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办法,做一些呼吸锻炼,同时配合中医药针灸、按摩、火罐、刮痧、药浴、食疗、五禽戏、八段锦以及心理疗法等综合治疗,可以促进肺部炎症吸收、改善症状,对保护脏器、修复免疫功能都有积极作用。”

三方共30多味中药。认真解析这些中药,了解这些中药的功用特点,可更好地应用中药治疗“新冠肺炎”。本文就这些中药中一字之差中药的区别应用加一说明。

1、麻黄与麻黄根

麻黄,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之功。一般发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多炙用。麻黄根,有固表止汗之功。《本草纲目》言“麻黄发汗……根节止汗”。

麻黄、麻黄根出身相同,麻黄为草质茎入药,麻黄根为根及根茎入药,功用截然相反。麻黄功在发汗,主治外感风寒表实无汗症。麻黄根功专止汗,适用于自汗、盗汗,对外感表证则当忌用。

2、杏仁与桃仁

苦杏仁,有止咳平喘,润肠通便之功。桃仁,有活血化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之功。

桃仁、苦杏仁二者均以种子类入药,富含油脂,有润肠通便之功,治疗肠燥便秘。且二者均有止咳平喘之功,对咳嗽气喘伴肠燥便秘者尤宜。桃仁主入心肝,以血分病用之为宜,杏仁主入肺与大肠,以气分病用之为佳。

3、石膏与石韦

石膏,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生肌敛疮之功。煅石膏外用能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而起消炎作用。生石膏是中医治疗温病的常用要药,对于多种原因引起的高热不退,大热烦渴等有良好疗效。石韦,有利尿通淋,清肺止咳,凉血止血之功。

石膏、石韦二者均有清热泻火之功,治疗内热症。石膏重在清上焦肺胃之火,治疗肺胃蕴热所致的烦热口渴,牙痛、牙龈肿痛等。石韦重在清下焦肾与膀胱之火,又能凉血止血,尤善治血淋。

4、桂枝与肉桂

肉桂,有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引火归源之功。桂枝,有发汗解表,温经通阳之功。

肉桂、桂枝同出一物,前者为肉桂的树皮,后者为肉桂的嫩枝。二者性味均辛甘温,能散寒止痛,温经通脉,用治寒凝血滞所致的胸痹、闭经、痛经、风寒湿痹等。

肉桂长于温里散寒,用治里寒证;又能补火助阳,引火归源,用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所致的腰膝软弱,夜尿频多,阳痿宫冷,下元虚衰,滑精早泄,虚阳上浮所致的虚喘、心悸等。

桂枝长于解表散寒,用治风寒表证和上肢肩臂疼痛证;又能助阳化气,利水退肿,治疗肾与膀胱阳虚寒凝,气化不行所致的小便不利、水肿及痰饮证。

5、泽泻与泽兰

泽兰,有活血调经,祛瘀消痈,利水消肿之功。泽泻,有利水消肿,渗湿泄热之功。

泽泻、泽兰二者均有利水渗湿之功,治疗各种水肿。

泽泻利水消肿之功甚于泽兰,适用于水湿停滞的各种水肿。泽兰利水之力逊于泽泻,但可活血逐瘀,对瘀血阻滞、水瘀互结之水肿尤为适宜。

6、猪苓与茯苓

猪苓,有利水渗湿之功。茯苓有利水渗湿,健脾补中,宁心安神之功。传统习惯认为,白茯苓偏于健脾,赤茯苓偏于利湿,茯神长于安神,因而健脾益气时可选用白茯苓;利湿消肿时可选用赤茯苓;养心安神时可选用茯神。

猪苓、茯苓二者都能利水渗湿,为利湿消肿要药,对于小便不利、淋症、水肿等常相须为用,增强利湿效果。但猪苓淡重于甘,入肾与膀胱经,渗湿利尿,而无补脾益中之效,且利水作用较茯苓强。茯苓则利中有补,甘则补中,淡则能渗,即能滋补心脾而益肺,宁心安神。又能利水通窍除邪热,补而不竣,利而不猛。

7、白术与苍术

白术,有补气健脾,燥湿利水,固表止汗,益气安胎之功。苍术,有燥湿健脾,祛风散寒之功。

白术、苍术二者均有健脾燥湿止泻之功,治疗湿盛所致的泄泻。白术长于补脾,适用于脾虚湿盛,脾气虚弱所致的泄泻。苍术长于燥湿,适用于湿浊内阻而偏于实证泄泻。此外,白术还有利尿、止汗、安胎之功,苍术还有发汗解表、祛风湿、明目之效。

8、柴胡与银柴胡

柴胡,有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之功。银柴胡,有退虚热,消疳热之功。

柴胡、银柴胡二者均有和解退热作用。但银柴胡能清虚热,除疳热,尤善治疗阴虚发热、小儿疳热。柴胡能发表退热,善治外感发热、邪在少阳之往来寒热。

9、黄芩与大黄

黄芩,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之功。大黄,有泻下攻积,泻火解毒,活血化淤,清泄湿热之功。

黄芩、大黄二者均性味苦寒,能清热凉血止血,治疗血热妄行所致的吐血、衄血、咯血等上部出血证。黄芩重在清上焦实热而凉血止血。大黄凉血止血时又能泻下通便,清热泄火,使上炎之火下泄,血热不再溢出上窍,故临床用之更多。

10、半夏与半夏曲

半夏,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消肿止痛之功。其各种制剂均有止吐作用。半夏不同制剂功效各有所长,清半夏长于燥湿化痰,姜半夏长于降逆止呕,法半夏长于燥湿健脾,竹沥半夏,能清化热痰。半夏曲,有止咳化痰,平喘降逆,和胃止呕,消食宽中之功。

半夏、半夏曲二者均有燥湿化痰之功,为治疗湿痰、寒痰咳嗽要药。但半夏燥湿力强,善治脏腑之湿痰。半夏曲功专消食化痰,止咳平喘,为治咳嗽痰喘,脾胃不健要药。

11、生姜与干姜

生姜,为姜的鲜根茎,有发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和中解毒之功。干姜,为姜的干燥根茎,有温中散寒,回阳救逆,温肺化饮之功。

生姜、干姜本为一物,均能温中散寒,适用于脾胃虚寒证。由于鲜干质量不同与炮制不同,其性能亦异。生姜长于散表寒,又为呕家圣药。干姜偏于祛里寒,为温中散寒要药。

12、紫菀与紫苏

紫菀,有化痰止咳之功。紫苏,有解表散寒,行气宽中之功。

紫苑、紫苏二者均有理气之功,用于气滞诸症。紫苑偏理肺气,有较好的化痰止咳之功,适用于咳嗽气逆,咯痰不爽,以及肺虚久咳,痰中带血等多种咳嗽。紫苏偏理脾气,能行气以宽中除胀,适用于中焦气机郁滞所致的胸脘胀满,恶心呕吐等。

13、细辛与辛夷

细辛,有祛风解表,散寒止痛,温肺化饮,宣通鼻窍之功。辛夷,有散风寒,通鼻窍之功。

细辛、辛夷二者均有疏风散寒,通利鼻窍之功,治疗外感风寒,头痛,鼻塞流涕等,均为要药。细辛可温肺化饮,且止痛力强,对肺寒、寒饮咳嗽,鼻渊头痛者效果较佳。辛夷质轻升扬,功专发散风寒,通利鼻窍,对于鼻塞头痛者,无论是风寒还是风热,是主证或是兼症,均可选用。

14、山楂与山药

山楂,有消积化食,活血散瘀之功。山药,有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之功。

山楂、山药二者均消食开胃之功,治疗饮食积滞。山楂善消油腻肉食积滞,为消化油腻肉食积滞之要药。山药补脾养胃,通过健脾使脾胃健运而达到消食开胃目的。

15、枳实与枳壳

枳实,有破气除痞,化痰消积之功。枳壳,其性味、归经、功用与枳实同,但作用较缓和,长于行气开胸,宽中除胀。

《本草纲目》言“枳实、枳壳大抵其功皆能利气,气下则痰喘止,气行则痰满消,气通则痛刺止,气利则后重除”。由此可知,枳实、枳壳二者均有行气止痛之功,治疗气血阻滞所致的胸胁疼痛。枳实为末成熟之果实,行气力猛,长于破气消积,化痰除痞。枳壳为接近成熟果实,行气力缓,长于行气宽中,消胀除满。

16、陈皮与青皮

陈皮,有行气健脾,燥湿化痰,降逆止呕之功。青皮,有疏肝破气,消积化滞之功。

陈皮、青皮源于一物,陈皮为成熟果实之果皮,青皮为末成熟果实或青色果皮。二者均能行气,用于气滞诸症。然陈皮性温和而不峻,行气力缓,长于理脾气,故脾胃气滞者常用,且质清上浮,兼入肺经而燥湿化痰,故又可用于湿痰咳嗽.青皮性较峻烈,行气力猛,长于破气而疏肝经郁滞,主治肝郁诸症,并有散结消滞之功,用于食积气滞症,本品破气散积化滞之力较强,但健脾作用不及陈皮。

17、香薷与藿香

香薷,有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之功。藿香,有芳香化湿,解暑发表,和中止呕之功。藿香入药有藿香叶、藿香梗、鲜藿香之别。藿香叶长于发表散邪,藿香梗长于和中止呕,鲜藿香燥性微弱,长于清化暑湿,故暑月湿热蒸腾时日用之最宜。

香薷、藿香二香均在外可解暑发表,入内可化湿和中,二者常相须使用,治疗暑月外感风寒,内伤生泠所致的暑湿症。但香薷发表作用强于藿香,藿香虽发表作用逊于香薷,但化湿之功优于香薷。

18、黄芪与红芪

黄芪,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托毒生肌之功,蜜炙后可增强其补中益气作用。红芪,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之功。

黄芪、红芪功用相同,但两者来源不同、外观不同、产地不同,故《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将其作为2种药材,即黄芪、红芪分别收载。

19、赤芍与白芍

赤芍,有清热凉血,散瘀止痛之功。白芍,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之功。

《本草求真》言“赤芍与白芍主治略同”。一般认为,在功效方面,白芍长于养血调经,敛阴止汗,平抑肝阳;赤芍则长于清热凉血,活血散瘀,清泄肝火。

在应用方面,白芍主治血虚阴亏,肝阳偏亢诸证;赤芍主治血热、血瘀、肝火所致诸证。白芍、赤芍皆能止痛,均可用治疼痛诸证。但白芍长于养血柔肝,缓急止痛,主治肝阴不足,血虚肝旺,肝气不舒所致的胁肋疼痛、脘腹四肢拘挛作痛。赤芍则长于活血祛瘀止痛,主治血滞诸痛证,因能清热凉血,故血热瘀滞者尤为适宜。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中医方案部分

本病属于中医“疫”病范畴,病因为感受“疫戾”之气,各地可根据病情、当地气候特点以及不同体质等情况,参照下列方案进行辨证论治。涉及到超药典剂量,应当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1.医学观察期

临床表现1:乏力伴胃肠不适

推荐中成药:藿香正气胶囊(丸、水、口服液)

临床表现2:乏力伴发热

推荐中成药: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颗粒)、疏风解毒胶囊(颗粒)

2.临床治疗期(确诊病例)

2.1清肺排毒汤

适用范围:结合多地医生临床观察,适用于轻型、普通型、重型患者,在危重型患者救治中可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合理使用。

基础方剂:麻黄9g、炙甘草6g、杏仁9g、生石膏15~30g(先煎)、桂枝9g、泽泻9g、猪苓9g、白术9g、茯苓15g、柴胡16g、黄芩6g、姜半夏9g、生姜9g、紫菀9g、冬花9g、射干9g、细辛6g、山药12g、枳实6g、陈皮6g、藿香9g。

服法:传统中药饮片,水煎服。每天一付,早晚各一次(饭后四十分钟),温服,三付一个疗程。

如有条件,每次服完药可加服大米汤半碗,舌干津液亏虚者可多服至一碗。(注:如患者不发热则生石膏的用量要小,发热或壮热可加大生石膏用量)。若症状好转而未痊愈则服用第二个疗程,若患者有特殊情况或其他基础病,第二疗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修改处方,症状消失则停药。

处方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推荐在中西医结合救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使用“清肺排毒汤”的通知》(国中医药办医政函〔〕22号)。

2.2轻型

(1)寒湿郁肺证

临床表现:发热,乏力,周身酸痛,咳嗽,咯痰,胸紧憋气,纳呆,恶心,呕吐,大便粘腻不爽。舌质淡胖齿痕或淡红,苔白厚腐腻或白腻,脉濡或滑。

推荐处方:生麻黄6g、生石膏15g、杏仁9g、羌活15g、葶苈子15g、贯众9g、地龙15g、徐长卿15g、藿香15g、佩兰9g、苍术15g、云苓45g、生白术30g、焦三仙各9g、厚朴15g、焦槟榔9g、煨草果9g、生姜15g。

服法:每日1剂,水煎ml,分3次服用,早中晚各1次,饭前服用。

(2)湿热蕴肺证

临床表现:低热或不发热,微恶寒,乏力,头身困重,肌肉酸痛,干咳痰少,咽痛,口干不欲多饮,或伴有胸闷脘痞,无汗或汗出不畅,或见呕恶纳呆,便溏或大便粘滞不爽。舌淡红,苔白厚腻或薄黄,脉滑数或濡。

推荐处方:槟榔10g、草果10g、厚朴10g、知母10g、黄芩10g、柴胡10g、赤芍10g、连翘15g、青蒿10g(后下)、苍术10g、大青叶10g、生甘草5g。

服法:每日1剂,水煎ml,分2次服用,早晚各1次。

2.3普通型

(1)湿毒郁肺证

临床表现:发热,咳嗽痰少,或有黄痰,憋闷气促,腹胀,便秘不畅。舌质暗红,舌体胖,苔黄腻或黄燥,脉滑数或弦滑。

推荐处方:生麻黄6g、苦杏仁15g、生石膏30g、生薏苡仁30g、茅苍术10g、广藿香15g、青蒿草12g、虎杖20g、马鞭草30g、干芦根30g、葶苈子15g、化橘红15g、生甘草10g。

服法:每日1剂,水煎ml,分2次服用,早晚各1次。

(2)寒湿阻肺证

临床表现:低热,身热不扬,或未热,干咳,少痰,倦怠乏力,胸闷,脘痞,或呕恶,便溏。舌质淡或淡红,苔白或白腻,脉濡。

推荐处方:苍术15g、陈皮10g、厚朴10g、藿香10g、草果6g、生麻黄6g、羌活10g、生姜10g、槟榔10g。

服法:每日1剂,水煎ml,分2次服用,早晚各1次。

2.4重型

(1)疫毒闭肺证

临床表现:发热面红,咳嗽,痰黄粘少,或痰中带血,喘憋气促,疲乏倦怠,口干苦粘,恶心不食,大便不畅,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推荐处方:化湿败毒方

基础方剂:生麻黄6g、杏仁9g、生石膏15g、甘草3g、藿香10g(后下)、厚朴10g、苍术15g、草果10g、法半夏9g、茯苓15g、生大黄5g(后下)、生黄芪10g、葶苈子10g、赤芍10g。

服法:每日1~2剂,水煎服,每次ml~ml,一日2~4次,口服或鼻饲。

(2)气营两燔证

临床表现:大热烦渴,喘憋气促,谵语神昏,视物错瞀,或发斑疹,或吐血、衄血,或四肢抽搐。舌绛少苔或无苔,脉沉细数,或浮大而数。

推荐处方:生石膏30~60g(先煎)、知母30g、生地30~60g、水牛角30g(先煎)、赤芍30g、玄参30g、连翘15g、丹皮15g、黄连6g、竹叶12g、葶苈子15g、生甘草6g。

服法:每日1剂,水煎服,先煎石膏、水牛角后下诸药,每次ml~ml,每日2~4次,口服或鼻饲。

推荐中成药:喜炎平注射液、血必净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功效相近的药物根据个体情况可选择一种,也可根据临床症状联合使用两种。中药注射剂可与中药汤剂联合使用。

2.5危重型

内闭外脱证

临床表现:呼吸困难、动辄气喘或需要机械通气,伴神昏,烦躁,汗出肢冷,舌质紫暗,苔厚腻或燥,脉浮大无根。

推荐处方:人参15g、黑顺片10g(先煎)、山茱萸15g,送服苏合香丸或安宫牛黄丸。

出现机械通气伴腹胀便秘或大便不畅者,可用生大黄5~10g。出现人机不同步情况,在镇静和肌松剂使用的情况下,可用生大黄5~10g和芒硝5~10g。

推荐中成药:血必净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参附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功效相近的药物根据个体情况可选择一种,也可根据临床症状联合使用两种。中药注射剂可与中药汤剂联合使用。

注:重型和危重型中药注射剂推荐用法

中药注射剂的使用遵照药品说明书从小剂量开始、逐步辨证调整的原则,推荐用法如下:

病毒感染或合并轻度细菌感染:0.9%氯化钠注射液ml加喜炎平注射液mgbid,或0.9%氯化钠注射液ml加热毒宁注射液20ml,或0.9%氯化钠注射液ml加痰热清注射液40mlbid。

高热伴意识障碍:0.9%氯化钠注射液ml加醒脑静注射液20mlbid。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或/和多脏器功能衰竭:0.9%氯化钠注射液ml加血必净注射液mlbid。

免疫抑制:葡萄糖注射液ml加参麦注射液ml或生脉注射液20~60mlbid。

2.6恢复期

(1)肺脾气虚证

临床表现:气短,倦怠乏力,纳差呕恶,痞满,大便无力,便溏不爽。舌淡胖,苔白腻。

推荐处方:法半夏9g、陈皮10g、党参15g、炙黄芪30g、炒白术10g、茯苓15g、藿香10g、砂仁6g(后下)、甘草6g。

服法:每日1剂,水煎ml,分2次服用,早晚各1次。

(2)气阴两虚证

临床表现:乏力,气短,口干,口渴,心悸,汗多,纳差,低热或不热,干咳少痰。舌干少津,脉细或虚无力。

推荐处方:南北沙参各10g、麦冬15g、西洋参6g,五味子6g、生石膏15g、淡竹叶10g、桑叶10g、芦根15g、丹参15g、生甘草6g。

服法:每日1剂,水煎ml,分2次服用,早晚各1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cganqi.com/cjzl/577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