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长沙保卫战》张丰毅版薛岳
无论是投入兵力,惨烈程度,长衡会战都是整个豫湘桂会战的高潮。特别是衡阳保卫战47天,名扬世界;足以彪柄史册。但由于会战初期,薛岳统帅的第9战区速败;日军曾三次进攻却不克的抗战名城长沙,却速陷;方先觉等人又真投降,而引起诸多争议。本文将依据史料,讲述最真实的长衡会战。
请支持原创,转载注明史料来源:抗战史记
一.史料来源
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一号作战之二湖南会战》(上)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下)载《第9战区湖南会战前敌我态势概要》,江苏古籍出版社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下)载《王耀武致徐永昌等密电》时间注年6月12日,6月18日,19日,7月4日,10,12日;《王耀武致刘斐等密电》时间注年6月12日,江苏古籍出版社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下)载《第4军长沙会战作战经过谍报参谋报告》,江苏古籍出版社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下)载《第9战区湖南会战作战指导方案》,江苏古籍出版社版
日本大本营陆军部摘译:《日本帝国主义侵华资料长编》(下)《湖南会战》下册,四川人民出版社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湖南会战敌军伤亡判断表》、《湖南会战国军伤亡统计表》,国民政府军令部战史会档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下)载《湖南会战战斗要报》,江苏古籍出版社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下)载《第九战区湖南会战作战检讨》,,江苏古籍出版社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军事(四)《第九战区长衡阻击战战斗详报》
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二编(二),《蒋委员长致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指示敌情判断电》等,中国台北国民党中央党史会版
秦孝仪主编:《总统蒋公大事长编初稿》卷5(下),第页,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台北年版
张宪文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南京大学出版社,。
《王世杰日记》第4册,第页,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徐永昌日记》第7册,中国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韦显文等编:《国民革命军发展序列》载《长衡会战参战部队序列》,解放军出版社年版
柯育芳:《长衡会战日军参战兵力述考》,《抗日战争研究》年第3期
请支持原创,转载注明史料来源:抗战史记
时任第11军司令横山勇中将
二.平汉线打通,日军发起长衡会战
在日军“一号作战”的计划中,湘桂作战是重中之重。但日本大本营顾忌中美空军对长江航运的致命威胁,才决定先打通平汉线(指豫中会战)以确保陆路交通。随着日军在豫中会战一路势如破竹,一举打通了平汉线;湘桂攻势自然提上日程。
此时日军在华兵力,除关东军以外,计有华北方面军的第1军、第12军;驻蒙军;京沪地区的第13军;广东地区的第23军;武汉地区的第11军。其中第11军兵力最为雄壮,是中国派遣军唯一的野战兵团。截至年底,第11军统辖精锐第3、第13及第34、第39、第40、第58、第68和第等8个师团,其中第3、第13师团战力最强,而第58师团则受过专门的城市巷战训练,用以城市攻坚。常德会战期间,第11军不顾大本营和派遣军要其“继续确保常德”的命令而将部队撤回原地休整。这确保了其战斗力。
自年4月中旬起,日军开始制订详细的作战计划。根据以往几次长沙会战时中国军队施展侧击的经验教训,日军这次制定了“一举纵深突破”的指导思想,企图切断国军并予以歼灭。具体战略部署是将初步投入作战的兵力设置为二线兵团,即第一线兵团约5个师团,并列在华容、岳州南部、崇阳一带,第40师团在湘江以西,最精锐的第3、第13师团和第、第68师团在湘江以东,分别展开。第二线兵团约3个师团,部署在监利、蒲圻西南和崇阳一线,准备扫荡国军残兵和修补道路。日本大本营将发动进攻的日期定在5月27日“日本海战胜利纪念日”,最初作战目标是“围歼沅江、益阳附近及新墙河、汨水间的重庆军”,为了对付国军第6战区部队的增援,特派一部进占松滋河一线以图牵制。
蒋介石与史迪威
豫中会战大致结束前后,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向第11军下达了进行长沙、衡阳作战的命令;即长衡会战。5月23日,第11军司令官横山勇率军司令部抵达蒲圻。25日,中国派遣军也将前进司令部由南京推进到汉口原第11军司令部旧地。为加强第11军战力,大本营又从关东军抽调第27师团,从国内调集第47师团,从其他战场调来第37、第64师团,统归第11军指挥。为了应对中美空军,派遣军还向粤汉线方面增派了战斗机、轻轰炸机、重轰炸机各3个中队,使其战斗机总数达到架;虽然战机性能不如中美空军,但由于史迪威听命罗斯福为逼蒋介石交兵权,故意克扣中美空军油料,再加上需支援滇西战场,造成日军一度掌握湖南战场制空权;史迪威甚至于7月2日致夫人函云:“如果危机到了足以摆脱掉‘花生米’(史给蒋取的绰号)而又不致毁了整艘船的程度,那就值了。”(坐看豫湘桂会战惨败,逼蒋下台)。除此之外,另有华南方面第23军的策应配合。
截至年5月25日,日军各作战部队部署完毕。其中一线作战部队为5个师团:湘江东岸方面,第68师团(佐部队)、第师团(岩部队)分别从蒲圻、岳阳向汨水、新墙河突进;左翼方面,第3师团(山部队)位于通城、大沙坪以北地区,第13师团(鹿部队)位于崇阳以南20公里的堰市、龙泉渡一线;湘江西岸方面,第40师团(成部队)以及另外3个步兵大队集中于石首、华容之间。第二线兵力为第34(健部队)、第39、第58(广部队)等3个师团,分别集结于蒲圻、沙市、监利一线。日军先后投入约25-28万人。
抗日名将,民族英雄—薛岳
三.薛岳骄兵埋苦果
与日军厉兵秣马,精心准备相比,原本处于劣势的国军防守反而漫不经心。第三次长沙会战后,第9战区除协同第6战区进行了常德会战外,主力部队已两年没有参加重大战役。其大致部署为:(一)赣西北守军为孙渡第1集团军,所属新编第3军之新12师、第师及地方部队担任梁家渡、高安、奉新、东堡之线的警备:第58军之新10师防守樟树、清江一线。(二)鄂南守军为王陵基第30集团军,所属第72军之第34师、新13师及地方部队担任大港、武宁、九宫山、塘口、通城、麦市、九岭、保定关一线警备;新15师在修水整训。(三)湘北正面防守为杨森第27集团军,以第20军所属之第师、新20师担任黄岸市、杨林街、新墙河一线警戒。(四)湘西守军为粱汉明第99军,所属第99、第92师担任营田、湘阴、芦林潭、沅江南咀小港、汉寿之线的警戒。(五)另派第37军集结于瓮江铺、浯口、汨罗一带;第4军驻守长沙:第44军集结于浏阳;暂编第2军在株洲、渌口整训;第10军防守衡山、衡阳。
至5月份,日军攻击的态势已非常明朗。5月6日,蒋介石曾致电第9战区司令长官薛岳,认为日军“由赣州直攻株洲与衡阳之情报甚多,务希特别注意与积极构筑据点工事,限期完成,以防万一为要”。第二天,军令部和徐永昌获悉,此次日军南犯部队,前后共准备10个师团;这一情报显然是准确的。5月中旬,战区参谋处根据各方情报分析平汉路南段、粤汉路北段和长沙航路上运输繁忙;日军在到处抓夫,湘北日军数量明显增多,且封锁消息,不许中国人通行。5月14日,蒋介石再次致电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明确指示:“敌军打通平汉线以后,必继续向粤汉路进攻,企图打通南北交通,以增强其战略上之优势,务希积极准备。”5月28日,蒋介石根据日军的进攻企图召开军事会议后,军事委员会安排第九战区准备决战。相继于28日、29日电令第九战区,要战区以现有兵力,准备于长沙附近与南犯之敌决战。
面对蒋介石及军委会多次电令和众多情报,薛岳起先竟认为日军鉴于前几次长沙会战的教训,不敢发动对第9战区的进攻,直到发觉日军在战区正面大量集结时,才开始制订作战计划。但他却沉浸在第三次长沙大捷胜利中,大大低估了日军投入兵力和作战部署;期待打出“第四次长沙大捷”,认为日军仍会像前三次长沙会战一样,由岳阳等处正面发动攻击,遂完全照搬第三次长沙会战的策略,形成如下作战部署:“战区以保卫国土、粉碎敌寇企图,于湘江东岸新墙、汨罗、捞刀、浏阳河、渌水间,湘江西岸资水、沩水、沅水间,节节阻击,消耗敌力,控置主力于两翼,在渌水、沅水北岸地区,与敌决战。于是由赣北抽调第58军、第72军及新3军之第师,请由第3战区抽调第26军,第六战区[抽调]第73、第74、第79、第各军,第4战区抽调第46军,第7战区抽调第62军,与原在湘北、长衡及滨湖地区之第20、第37、第44、第99、第4、第10各军,合力参加渌水、沅水以北地区之决战……”。
这个渌水、沅水以北的作战计划,实际上仍以长沙、浏阳为中心。该作战计划当时也得到了蒋介石的批准。但薛岳和蒋介石等人都没有料到,日军一改前三次长沙会战的打击,集中精锐重兵在东西公里宽的范围内实施正面突击,还配置了第二线兵团。这样一来,薛岳制定的“侧翼迂回”攻势实际上根本无法奏效。正是薛岳将军的麻痹轻敌,造成了长衡会战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蒋介石与抗日名将王耀武
尽管第9战区当时拥有第1、第27和第30三个集团军共10个军30个师,但军委会还是同意了薛岳的请求,从第6战区将王耀武第24集团军(下辖湘军第73军彭位仁部、第军李天霞部、第79军王甲本部、第74军施中诚部共10个师)调往益阳、宁乡一线;另从第4战区和第7战区分别抽调第46军黎行恕部、第62军黄涛部赶赴衡阳,加上驻守衡阳的泰山军第10军方先觉部,组成李玉堂兵团;还从第3战区抽调第26军丁治磐部赴株洲,同第37军罗奇部、暂编第2军沈发藻部组成欧震兵团。这样,在长沙、衡阳一线的国军达到17个军47个师,达50万人。在兵力上占据优势。
日军突击
四.日军首战所向披靡,川军威震浏阳
自年5月27日起,日军兵分3路南下进攻。左翼为精锐的第3、第13师团,自通城方面南下,第27师团随后推进;湘江东岸方面为第68、第师团,分成6路强渡新墙河,第34、第58师团逐次跟进;湘江西岸方面以第40师团为主力,从华容、石首一带出发。
自湖北崇阳南下的日军左翼部队,自28日起,一路余人向通城东南,一路余人向通城西南分别进击,遇到第72军所属新15师、新13师的顽强阻击,双方激战竟日;国军终因伤亡惨重,被迫撤退,通城于30日失守。日军继续南下,31日抵达长寿街(平江以东40公里),同川军第72军,川军第20军各一部发生激战。国军节节败退,主力退据平江一线。日军遂进击汨水、瓮江、平江地区,围歼第20军暨第27集团军总部。
年6月1日,日军进抵平江,向城北和城东北国军发起强攻。日军出动大量飞机狂轰滥炸,国军伤亡惨重,其中川军第20军主力第师被日军第3师团所部包围在平江西北山地,截成数段,几乎全歼;曾在淞沪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表现勇猛的川军王牌第20军遭到歼灭性打击,几乎丧失战斗力。
日军占领平江后,第11军司令部于6月2日下令主力兵分两路,向南、西两个方向分路突击,计划“要在汨水南岸至捞刀河北岸地区内歼灭敌军”。命令第34师团(健部队)“以主力向新市南侧地区,另以部分兵力由归义南面突破达摩山脉两侧防线,同时向捞刀河河口挺进”;第师团(岩部队)“突破长乐街以南的防线,经由福临铺向黄花市(捞刀河口东北侧)挺进,切断敌军退路,予以围歼”;第68师团(佐部队)“主力向瓮江市推进,另以部分兵力突破月田(新墙以东43公里)防线,一圊向金井挺进”;第3师团(山部队)“应向浏阳西南方地区挺进,与第13师团相策应,围歼浏阳附近重庆军”;第13师团(鹿部队)“要在7日傍晚以前进入永和市(浏阳东北25公里)、蒋埠江(永和市东南12公里)一线,准备向浏阳东南进行作战”;第58师团(广部队)“在7日前后,推进到福临铺东西一线”。
6月5日,左翼日军进抵浏阳河南岸的达浒、官渡一线,捞刀河北岸的社港市也遭到万余日军的围攻。国军试图在浏阳一带集结,围歼左翼的日军部队。为此,第9战区调集第58、第72、第26、第44、第20等军于浏阳北方设防。滇军第58军(附第师)自东向西攻击进犯之敌;川军第72军,第20军亦同时出击,企图形成三面夹击之势。另派新13师及第20军之一部攻击敌之侧背,以图牵制。但由于6月4日至7日连续下大雨,战场道路泥泞,国军攻势被迫停滞。但日军却不顾大雨,突然从6日开始对浏阳城发动攻击。浏阳为防守长沙的犄角,担任浏阳防务的是川军第44军王泽浚部。该军依托既设阵地,对攻城的日军精锐第13师团主力进行顽强抗击,杀伤大量日军官兵。中美空军也赶来助战,在9日上午的攻击中,仅日军工兵队就毙伤达50余名。川军子弟拿着极为简陋的川造,汉阳造竟与日军精锐血战对峙达九昼夜,使得日军王牌师团寸步难行。“第11军东翼山地的第3、第13师团方面的战况没有进展,尤其第3师团对防守浏阳西北山地一带第44军阵地的进攻停滞不前”。日军高级参谋岛贯武治在日记中记载道:“6月10日,浏阳方面形势严重化。6月11日,第3师团向第44军的坚固阵地冲击,陷于苦战模样。”可见川军第44军官兵之忠勇。
但由于日军第13、第68师团于12日分别占领了浏阳东南75公里的嘬桥和浏阳西南30公里的官庄,并分兵向醴陵和株洲挺进,一部从南向北合攻浏阳县城;致使国军三面夹击日军的计划未成完成。6月14日晨,三干余日军向南市街一带猛扑,步步逼近核心阵地,加上日军飞机与重炮的猛烈轰击,守军伤亡惨重。军长王泽浚为避免被全歼,率残部从南郊山地和城西突围出城,浏阳遂告失陷。
日本轰炸机群
五.益阳陷落,张灵甫威震宁乡
西路日军以第40师团为主。该部三个联队分别由石首、华容南进,年5月30日推进至南县、沙港一线。防御洞庭湖一线的为第99军梁汉明所部三个师。6月1日夜至2日上午,第40师团主力在海空军的配合下,强渡洞庭湖,突破了第92师等部的数处阻击阵地,在赤山半乌成功登陆。6月2日,日军分兵数路向南突进。第联队冒雨南下,于6月4日在沅江城郊与国军第92、第师等部队正面激战。5日,日军猛攻沅江城,第92师之一个营孤军奋战,营长壮烈殉国,日军于当夜攻陷沅江。日军继续南进,矛头直指战略重镇益阳和宁乡。8日晚,日军第40师团两个联队在日军飞行第6战队的配合下,以一部切断益阳和宁乡间交通后,于11日全力猛攻益阳。益阳守军为湘军第73军第77师,第19师,两部分别在郊外与城区进行阻击战。13日,日军从益阳城东角突入城内,益阳失陷。“七十七师去年石门作战失利,损失过重,补充未齐,战力估计仅四个营,经此四昼夜之激战,已经伤亡营长二员,连排长等十一员,士兵七百余名”。
日军占领益阳后继续南下,向宁乡突击。第24集团军王耀武部已于年6月9日奉令赶赴益阳、宁乡一线,决心伺机歼灭南下之敌;其主力第74军是国民党中央军精锐,被日军战史称赞为中国王牌军。但经过常德会战后,其主力第57师几近覆没,正在湘桂边界重整;但正是这支残军与第10军打成了整个豫湘桂会战中表现最出色的中国军队。王耀武将军曾指挥第63、第51师奇袭南县和沅江,以图“截其后路,牵制敌人南下”,但未能阻止日军南下的步伐。
抗日名将,民族英雄—张灵甫将军
6月14日晚,日军开始猛攻宁乡城垣,“窜犯宁乡之敌四五千,寒晚,向我凤形山、木鱼岭、月形山阵地猛扑…激战至亥,敌终不逞,乃分数股渗入城郊。”守卫宁乡为第24集团军所部第74军第58、第98师及第15师一部;张灵甫将军大胆将其第58师所部4个营布署在宁乡城内,余部则分居在城外两翼,全力侧击日军。第58师官兵喋血孤城五个昼夜,“重伤官长计团长何罄、副团长罗英、团附蔡智镘、营长孙步武、宋纯龙,阵亡额外团附于金耀、营长王炎坍,暨伤亡连长、排长以下五十二员,且有因负伤而自杀者多人”。17日,日军为尽快破城,大量投射毒气弹,终突破第58师第团防线;守军与日军展开激烈的巷战,团长身负重伤,仍指挥所部反复截击。与此同时,第58、第98、第师及第19师等部队,在宁乡城北和城南对攻城日军发起反攻,毙伤日军数百。仅第40师团战前装备的只护卫船,在攻克沅江时就损失了90只。中美空军亦不断对日军发动攻击,仅6月18日一天就出动11架飞机的轰炸扫射日军。
在宁乡保卫战最关键时刻,张灵甫将军拖着残躯,亲赴第一线指挥所部的浴血奋战,第58师官兵士气高昂,不畏牺牲,英勇拼杀,阵地始终岿然不动。日军主力上万人久攻宁乡不克,且伤亡惨重,只得于23日分兵南下,协同湘潭日军合围湘乡。宁乡保卫战,是国军在整个湘桂会战中取得的第一场胜利;特别是第74军第58师,捍卫了国民党中央军抗战中流砥柱的威名。
中国抗战领袖—蒋介石
六.薛岳骄兵张德能无能,长沙轻失
中路日军进攻的重点在湘江东岸,日军第团强渡新墙河后,接连突破了川军第20军杨汉域部、第37军罗奇等部的防线。年5月30日,日军前锋已抵达汩罗江北岸。31日傍晚,日军在炮兵和工兵的协助下,兵分五路强渡汨罗江。国军利用南岸宽阔的河滩和悬崖构筑起坚固的网形防御阵地,埋设了许多地雷,并以猛烈的炮火猛射强渡之敌。激战两日,日军才渡河成功,但蒙受巨大损失,仅第师团的1个联队就有中尉以下官兵36人被打死,4个中队的小队长职务,竟“均早由下士官代理“,可见敌伤亡之重。
6月1日,日军终于突破汩罗江防线。经过两天休整,从6月4日黎明起继续南侵。而在5月31日,蒋介石就严令:第10军固守衡阳,暂编第2军防守株洲、渌口,以保护湘江通往衡阳的交通线;对长沙、浏阳、醴陵也分别下了死守的命令。6月3日,蒋介石又训令部队“此次作战为国家存亡关键,亦我革命军人成功立业之时机,务望同心同德,上下一致,争取最后胜利。凡命令规定固守之阵地,不得擅自弃退,违者无论何人,一律照连坐法处置……”。这充分表明蒋介石全力抵抗之决心,豫湘桂的惨败绝非国内长期传说的“蒋介石避战,以准备内战”。
第师团两个联队从新市东南12公里的栗山港出发,直扑长沙;6月8日占领长沙西北50公里的铜官,另一部于11日进抵长沙以东30公里的永安市,12日渡过浏阳河,向长沙正南20公里的易家湾突击,13日清晨即占领易家湾;第68师团主力由金井向东南挺进,直扑长沙东北20公里的春华山。13日,该师团一部从镇头市渡过浏阳河,进抵长沙东南一线,另以一部直扑官庄,并向株洲以南40公里的昭陵迂回进击;第34、第58师团主力也于8日攻陷湘阴,主力南下,并对长沙西面的岳麓山、马厂、龙潭一线发动进攻。尽管国军第20、第37、第99军等部依托小青山、大摩山等阵地逐次抵抗,给日军以重大杀伤,但长沙已陷入日军合围的危境,国军各部开始军心涣散。
年6月14日,日军第师团的先头部队余人进抵株洲东南一线,国军暂编第7师一触即溃,株洲被弃守。6月15日晚,日军第师团第联队从易家湾强渡湘江,准备向湘潭推进。湘潭附近的国军有第26军丁治磐部3个师,但日军渡河时,丁治磐部却“未作任何抵抗即行退却”。湘潭守军第32师则于16日弃城而逃,日军兵不血刃占领湘潭。对于“湘潭附近的3个师轻易退卸,竟放弃长沙背后的防守”,连占领湘潭的日军联队长黑濑平一大佐也感到难以置信。
日军重炮
鉴于长沙战略地位极其重要,且日军前三次对长沙的攻击都以失败而告终,日军为此次攻略战作了非常周密的准备。在兵力部署上,由“为攻击拥有坚固堡垒的大城市反复进行了特殊训练”的第58师团担任主攻市区的任务,而负责夺取岳麓山阵地的第34师团,则“事先在步、炮、空部队间商定妥善方法,紧密配合”。为了压制岳麓山中国炮兵的火力,第11军司令部专门从陆路和水路调来拥有18门毫米重榴弹炮的野战重炮兵第14联队与拥有6门毫米加农炮及12门毫米加农炮的独立野战重炮兵第15联队,但这些炮兵部队在前往长沙途中遭到中美空军和步兵的打击。其中独立野战重炮兵第15联队在霞凝港被中美空军炸沉运输船两艘,4门重炮沉入湘江,该联队15日将仅有的两门榴弹炮部署在长沙以北10公里处;而野战重炮兵第14联队在汨罗东15公里的新市被国军两个师包围,第11军派军救援才得以突围,该联队直到17日才将加农炮安装在霞凝港以南4公里的大塘角,但此时日军各部已开始攻击长沙城。日军充分吸取以往遭受中国军队侧击的教训,东面先期攻占平江和浏阳,西面则试图攻占岳麓山西北的宁乡。这样,长沙城就陷入日军四面包围之中。
时任第4军长—张德能
担任长沙守备任务的是粤军第4军张德能部,下辖第59、第90、第等三个步兵师。该军为粤军头号主力,北伐铁军,薛岳的嫡系部队;无论是武器装备还是人员编制均属上乘,可以与国民党中央军最精锐部队媲美。此外,第9战区的炮兵指挥部也设在长沙,所部炮兵第3旅配备榴弹炮、野战炮、山炮、战车防御炮50余门,火力强大。战端刚启,薛岳就自负地认为第四次长沙大捷即将到来,遂重演第三次长沙会战又在岳麓山上设立战斗指挥所。等到日军围攻长沙的攻击态势明朗,薛岳却突然转移到长沙南面80公里的朱亭。但他离去时并没有指定防守长沙城的最高指挥官,以致第9战区代参谋长赵子立、第4军长张德能、炮兵指挥官王若卿互不统属、互不相让,从而造成多头指挥的乱象。步兵依照张德能的意见部署(实际上是执行薛岳的命令),将第59、第师用于守备长沙城区(即湘江东岸),第90师部署在岳麓山外的银盘岭、望城坡、竹山口一线阵地。总体防守分成警戒阵地、前进阵地和主阵地,各以半圆形的态势展开,造成了兵力分散。而炮兵的部署却争执不下,最后按照炮兵指挥官王若卿的意见,将口径大、射程远的重炮安置在岳麓山阵地,而口径小、射程近的则部署在长沙城附近,协助城区的防守;炮兵的部署,确实在第四次长沙保卫战初期起到作用,但未与第4军形成协力。为了限制日军坦克、重炮和装甲车等重兵器的使用,守军还组织民众将城外农田灌水、道路悉数破坏。
日军第11军司令官横山勇于15日晚下达命令,要求总攻于年6月16日开始第34师团及第68师团志摩支队(志摩源吉第57旅团3个步兵大队)攻击岳麓山阵地,第58师团进攻长沙城区。
日军第58师团于15日占领了长沙城南郊金牌岭、石马铺、狮子湾、乌梅岭一线外围阵地。但攻城时遭受来自岳麓山高地和城内野战重炮、山炮和迫击炮的轰击,战至1日夜半,攻势毫无进展;且遭到不小损失。
日军第34师团和第57旅团从13日起,开始向银盘岭、望城坡以北地区的岳麓山阵地发起攻击。年6月15日夜该部日军已经攻占第4军第90师的前沿阵地。为了配合陆军的攻城行动,日本第5航空军于13日和14日接连出动十余架飞机,对长沙东侧、岳麓山中国守军阵地和营房、城南守军军营进行轰炸,给守军造成重大杀伤。右翼日军第联队的3个大队于17日凌晨向梅溪河以南的梅花山、桃花山阵地发动进攻,依靠数十架飞机的轰炸与扫射,终于18日下午攻占国军桃花山主阵地;中路日军第联队3个大队于17日强渡梅溪河,同扼守岳麓山北坡的第90师一部激战,18日晨就冲上岳麓山山顶,夺取了国军炮兵阵地,数十门大炮竟全部遭遗弃,反而成为日军攻击长沙重要火力。左翼日军第联队也于18日占领了岳麓山西侧的牛形山阵地;志摩支队3个大队于17日迂回至岳麓山南麓,攻占了金牛岭、仙人山一线阵地。日军攻占岳麓山后,以一部封锁湘江,切断长沙城守军与岳麓山守军的联系,并策应第58师团进攻长沙城区。
岳麓山是长沙城的制高点,加上最强大的炮火均配置于此,第9战区应将调集重兵防御。但第4军长张德能不仅错估了日军的主攻方向,又未能总结第三次长沙会战的成功经验,竟将两个师主力用于长沙城防。及至岳麓山主峰云麓宫及炮兵阵地危在旦夕,第90师请求湘江东岸守军的支持;张德能才意识到岳麓山阵地在长沙城防支柱性地位,特别是在城区不能确保的情况下,岳麓山是唯一的退路。于是决定“以59师、师各主力乘夜西渡,增强(援)岳麓山,留该两师各一团死守长沙城”。抽调命令是在夜间匆匆下达的,一些守军疑为退却,不待接防部队到达就涌向江边。但为时已晚,“船舶、渡口、部队时间均未十分计划,渡河后之集中地点、指挥人员,亦未指派,以致秩序混乱、无法掌握,甚至坠江溺毙者,不下千余”。天明之后,日军以猛烈的炮火袭击渡江的部队,此时秩序更乱,渡过江去的队伍亦无人指挥,不但没有进入新阵地,反而向衡阳方面溃逃。
此时,长沙附近的日军4个师团已全部向守军残余阵地发起总攻。年6月18日,30余架飞机及大量重炮发起全线轰击,并投放大量毒气弹。湘江东岸的第4军所部全线溃败,残部近人退往邵阳。长沙城区的守军4个团,仅有千余人由北门冲出,最后退至茶陵,被第27集团军收容。守军大部成了日军的俘虏。仅仅三天,战略重镇长沙城就告陷;而此前,日军三次攻击长沙,伤亡数万人均未克。
在台湾的薛岳
曾在淞沪会战,武汉会战,三次长沙会战有优异表现的第4军数万名官兵,经过收容统计仅剩余人,堂堂“北伐铁军”从此一蹶不振。而炮兵第3旅在岳麓山全部大炮约40余门、军野炮营野炮9门、山炮营美式新山炮12门均损失。“步枪损失十分之七,轻机枪损失十分之八,重机枪损失十分之九,追击炮及通讯、防毒、工兵器材,全部损失”。根据日军第11军的统计报告:中国军队死人,被俘人,日军缴获重炮10门,野炮51门,机关炮29门,追击炮69门,重机枪挺。日军死3人,伤人。虽然日军伤亡可能有所缩水,国军伤亡有所夸大;但毫无疑问,第四次长沙会战国军完败,而且损失惨重。乃前三次长沙会战所未有。
抗战史记支持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