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微刊李瑞之青州廉颇村名的由来

北京皮肤病医院地址 https://m-mip.39.net/nk/mipso_4620139.html

在青州市高柳镇政府所在地正南偏东15度方向上,约米的地方,有一村落,名曰“廉颇”。

廉颇村西北,青垦路与王车路相交汇处东南不远的地方,原有一大型古墓,封土堆占地面积近平方米,该墓在上世纪农业学大寨浪潮中被推为平地,相传为古代大将廉颇的坟墓,而廉颇村村名的由来就来源于此。

廉颇村所在位置

关于这个廉颇墓,在廉颇村周围村庄,一直流传着一段匪夷所思的传说。

相传,有人给廉颇卜了一卦,并告诉他说,他在带兵征战的时候,绝对见不得“地羊”,见“地羊”必败。“地羊”就是青州土语中的“dipizi”,学名“鼹鼠”。

当廉颇带兵转战到该古墓所在地的时候,他发现自己的坐骑前方地面之下,正有一只“地羊”在飞速地潜行。惊恐之下,廉颇将自己手中的武器——钩镰枪,朝“地羊”狠劲地扎去。但是情急之中,他却忘记了自己掌中武器的上端是个镰刀。结果这拼命的一扎,就把自己的脑袋给割了下来。受惊的战马驮着他的尸身一路狂奔,到了段村的东南部,尸身才从马上落下。于是,人们为了纪念一代名将廉颇,就在他头颅落地的地方,为他修了个真头金身的陵墓,在段村东南尸身落地的地方,修了个真身金头的陵墓。

游戏中的廉颇形象

这个故事本身听起来就玄之又玄。久经沙场、身经百战的廉颇,何以竟会耍不了自己的贴身武器?更何况,赵国的大将廉颇,什么时候征战到了齐国国都的东南方呢?

据历史记载,廉颇确实率兵讨伐过齐国,那是公元前年,但却是大获全胜,夺取了阳晋(今山东省郓城市西),被赵王封为上卿。那,也没有到齐国都城以东啊!

廉颇作战勇猛果敢,闻名于诸侯各国。长平之战前期,他以固守的方式成功地抵御住了秦国的虎狼之师。长平之战九年后,击退了燕国的入侵,斩杀燕军主帅栗腹,进军包围燕都三个月,令对方割五城求和,并因此受任为相,封信平君。至赵悼襄王时,由于不得志,他先后投奔魏国与楚国。奔魏时居于大梁,而后老死于楚地,葬于寿春(今安徽省寿县,楚国的最后一个都城)。

战国末期历史地图

因此,这廉颇村西北的古墓,与赵国大将廉颇,根本就是风马牛的事情,是附会者言。更何况,段村古墓另有其主——孟尝君,并且早已是历史定论。

全国目前有两处孟尝君墓,一处位于山东省滕州市,薛国故城内东北隅,与其父亲的墓冢东西并列,俗为古薛传说的“四门八堌堆”之中两大堌堆。对此,《魏书·地形志》以及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都有记载。清末民初杨守敬在《水经注疏》中写道:“今墓已开发,内如宫室,以铜铁铸壁,叩之有声,坚不可动。”可见,当时墓已被破坏,而且,这薛国故城内的“孟尝君墓”是一个真墓。

廉颇负荆请罪

另一处,就是位于山东省青州市朱良镇的这一处墓葬了。

咸丰《青州府志》记曰,“孟尝君墓,在朱良店,其说倡于李焕章,谓:汉菑川国今在寿光,今淄川县为汉菑川之般阳,孟尝君薛邑在菑川,今寿光地,其墓在寿光西四十里朱良镇。寿光安志远尝非之。考《皇览》,靖郭君冢在鲁国薛城中东南鄹,孟尝君在城中向门东,向门,出东边门也。诗云:‘居常与许。’郑玄曰:‘常或作尝,在薛之旁,孟尝邑于薛城。’《括地志》‘孟尝君冢在徐州藤县五十二里’,顾炎武主诸说甚力。谓汉般阳自属济南,孟尝君之封不在菑川,墓亦不在寿光。安氏之说亦然。寿光、益都古皆无征也”。

而早在明嘉靖《青州府志》中就有记述,孟尝君墓“在城北四十里朱良店”。

清末《益都县图志》之《古迹志》记作,“汉菑川国,今寿光;今淄川县,为菑川之般阳。孟尝君,薛邑,在菑川,今寿光地。其墓在寿光西四十里朱良镇”,明显是采用了曾经被咸丰《青州府志》否定了的李焕章的观点。

查光绪版《益都县图志》之《人物志》,在“公孙弘”条下有记载,“据史料记载,齐国封薛有两次:一次为齐威王三十四年,封田婴于薛,即今青州北部高柳、朱良一带;另一次为齐愍王三年,封孟尝君田文于薛,即今枣庄薛城”。

明嘉靖《青州府志》是如何考证的,不得而知。然而,古人的考证是比较严谨的。因此,尽管所有史书,以及滕州市薛国故城的出土文物,相互印证了薛邑、薛国应该在滕州的事实,但是,自古以来重名的地方屡见不鲜。尤其孟尝君父子在历史上是这么有影响的人物,本是古临淄人,到古滕州建立了薛国,古代临淄附近,或者正如光绪版《益都县图志》所记。是第一次“封薛”的地方,或者是临淄人将某个小小的地方称作薛邑,或者为孟尝君建立一个大规模的衣冠冢,以示敬仰,不无可能。或者先有孟尝君衣冠冢,然后附会出了薛邑的存在。我想,这恰恰应该是青州的薛邑和孟尝君墓不见于正式史书记载,只见于地方志的缘故。

既然,高柳、朱良一带的段村,可能是孟尝君田文的父亲田婴的封地,那么在这里有孟尝君的衣冠冢,也就似乎是很正常的事情了。

那这廉颇村的村名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青州市地名志》一书记作“因位于北马兰东北坡,取名兰坡”。最近还有人说,因为古时候廉颇村所在的坡上开满了兰花,所以取名兰坡。后来,把“兰坡”附会改成了谐音的“廉颇”。

廉颇村的得名并非如此简单。地势比北马兰村低的村庄附近也有,唯独把廉颇村称作“兰坡”是讲不太通的。而古代,兰花草是一种野生植物,生命力极其旺盛,在那时似乎不应该只有廉颇村有才是。

要说廉颇村村名的由来,话可就长了去啦。

首先,我们先得说一下它那一个众所周知的俗称——“‘乱’坡”。

别小看了这个俗称。正是它给了我这次考证的最大启发。

在我先前的《白马院与北马兰的关系》(点击蓝字查看之前文章)一文中,早有定论,北马兰的前身就是白马院,或者白马苑、百马苑,亦或者百马园这个古军马场、古骑兵基地中,最大的、最具标志性的聚落。

宋代的“白马院”一名,逐渐演化,在元朝时期已经变成了“马阑”,也就是“马栏”,最后演化成了现在的“马兰”。

在白马院这个巨大的骑兵基地里,对于军马养殖与演练来说,水源绝对是个最最重要的要素之一。

我突然意识到,位于北马兰村东北2-3华里的廉颇村,或许当年就是军马场的一部分。

带着这样的猜想,我拨通了廉颇村一梁姓村民的电话,验证了我的猜想。

在这个现在不足人的小小廉颇村内,竟然有着大大小小7个水湾!!!

可想而知,在地广人稀,降雨量相对比现在大得多的古代,在马兰这个古军马场里,这一片水域,对于军马养殖来说,有着多么得天独厚的优势啊!可见,这里必定会有一定的聚落或者军屯。

在一个周末,我进行了实地走访,发现廉颇村所在位置的地势,基本上是西高,南高,北低,东南低。根据目测,其村南大片耕地明显比东西向的村级公路以南低很多;村西,青垦公路以西,以前被称作西岭;村东南农耕土地比这块土地的南侧和东侧要低。

我的老家离廉颇村3-4华里,在我的印象里,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雨水大的时候,廉颇村的东北方向和正北方都是有积水的。

这一次实地走访、调查、考证,证实了我的记忆,证实了梁姓村民的说法,也更使我明确了我自己推论的可靠性。

廉颇村曾出土过汉代的陶罐和瓦当,说明汉代就已经有村落。古廉颇村基本上位于全村的最高点上,村内有7个水湾,村周围地势相对有点低。由于人口繁衍,村民多在村内建设房屋,如今下大雨,村内水湾处还会形成成片的水湾,甚至是几个湾连成一体。

连成一体!这,正是问题的关键。

“湾”就是“泊”,“泊”就是“湾”。“湾连湾”,就是“泊连泊”。

在马兰村周边,一个村内有一个湾、两个湾的常见,四个湾以上的没怎么听说过。而一村有七湾,其周边地势还低洼,雨水大的年份还会造成积水的,在这一带,廉颇村绝对是是绝无仅有的。

从地理位置上讲,古廉颇村应该位于古军马基地之内。因此,人们把这个聚落称作“马兰(之)泊”或者“(马兰)连泊”那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为什么?

因为,在北马兰村西南,大约11华里的地方,有一个村庄,叫做“水坡”。裙带河西支流从村南由西向村东北方向流去,村南是辛岭,村东是黄岭,尽管村西没什么高岭,但是本来地势就是西高东低,因此在该村的北偏西方向,形成了一个大的水泊(该村村中无湾),常年积水。所以,该村自古就被叫作“水泊”,渐渐演化成了今天的“水坡”。该村至少元代已有人居住。

裙带河、北阳河、茅津河、安阳沟、福水河、王钦河等河流,为“白马院”这个古军马场,提供了丰沛的水源和精美的草料。水坡这个村庄,也同样是位于古军马场内。为了有别于“水泊”这个村,于是,人们便刻意地把廉颇村称作“马兰(之)泊”,或者“(马兰)连泊”。

“马兰”的“兰”,最早写作“阑”,也就是“马栏”,最后演化成了现在的“马兰”。因此,在演变过程中,“马兰(之)泊”,或者“(马兰)连泊”,简化成了“兰泊”或者“连泊”,再后来又演化成了“兰坡”,甚至于有某位先人为了教化后人,把廉颇村西北的无名古墓附会成了廉颇墓,进而把“连泊”改作了“廉颇”。

那为什么说是“‘乱’坡”这一俗称给了我启发呢?

在古汉语中,很多字的发音,与我们现在的发音有很大的差别。而村名、地名,往往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它们在用字上的变化,往往是与古今的语音流变有关的。

“泊”用作名词,指浅水、湖泽、沼泽,读音在《说文解字》中无注解,但在《康熙字典》中注作“匹陌切”或者“匹帛切”,音同调不同。

“坡”,《说文解字》注作“坡陂二字音義皆同也”,又“泮,坡也”,读音:“滂禾切”。

也就是说,“泊”与“坡”,含义有重叠之处,发音又很接近。

“兰”,《说文解字》注作“香艸也。从艸闌聲。落干切”。

关键就是这个“落干切”,它正是“luan”音。

以上正是在民间交流中,人们一直把“廉颇村”称作“luanpo”的真实原因。

另外,“闌”,《说文解字》注作“門遮也。从門柬聲。洛干切”。也就是说“闌泊”,以及“闌坡”,也都读作“luanpo”。

再来看一下“栏”与“连”的读音。

“栏”,《说文解字》注作“郎電切”;“连”,《说文解字》注作“力延切”。它们在古代汉语中的发音,都同“廉”字的“力兼切”十分地接近,没有声调的话就是“lian”。

而“颇”,《说文解字》注作“滂禾切”,与“坡”完全相同,与“泊”很是接近。

因此,从语音流变上,我们也完全能够找到“廉颇”村或“luanpo”村村名由来的依据,“廉颇”或“luanpo”就是由“(马)兰(之)泊”、“(马)闌(之)泊”、“(马)栏(之)泊”或者“(马兰)连泊”演化而来。

这次考证,适逢青州市政府倡导编写村志的尾声。与廉颇村村委的负责同志交流起来,他们肯定地说,我这个解读应该是最有道理的、最合理的、最有深度的,但是因为没有确切的证据(当然,这也永远不可能有),他们对村志的记载,是不能轻易修改的,因为这是这祖上的记录,不可推翻。

其实,考证本来也不必强求人们去改变什么,只是一种争鸣罢了。

后记:

在本文作成之际,恰遇年18号台风“温比亚”给我市带来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时至台风过后6天的8月25日,廉颇村周边农田,除村西以外,尤其是村东北角的生产大棚内,依然严重积涝。棚内积水抽干后不到半天,又会严重渗水积涝。

这更进一步印证了“泊连泊”是古代廉颇村的显著地理特征的推断。

李瑞之,年生人,青州人,年毕业于原昌潍师范专科学校英语系,本科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英语教育专业。先后任职于青州市第六中学、青州市第八中学、青州市实验中学,对英语学法研究与指导,尤其是对词汇与短语的记忆有着独特的思考,多年从事高三英语教学,曾获得青州市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先进教育工作者、潍坊市教学能手、青州市特级教师等称号,现在德育系统工作,曾获得潍坊市资助工作先进个人等称号;爱好地方文史,尝试从前人从未有过的角度,依据史料的记载和传说,从文字起源、音、形、义、转,以及地形地势等方面,利用较为严密的逻辑推理,对青齐大地上的部分史话风物地名进行解读,得到了业内人士的认可,两年著述30余万字,已发表的有《亚丑部落之疑》、《真真假假话营丘》、《花将军与朱元璋三杀山东考》、《漂移的益都》、《寿光的由来》、《白马院与北马栏的关系》、《禅让、射日与奔月——你所不了解的“神话”》、《弥河名称考》、《民俗送盘缠》、《女水考》、《青州佛缘》等30余篇。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cganqi.com/cjzl/8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