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气候变凉,一些脾胃虚弱的儿童易出现病情反复和加重。因此秋季儿童应注意强壮脾胃,预防胃肠病。
宝宝生下来,脾胃是第一个经受考验的系统,所以也是第一个要巩固的系统,脾胃好了,其他系统才有充足的供给。小孩的脾胃先天稚嫩,加之后天喂养不当,就容易造成脾虚。脾虚多为喂养不当、病后失调、先天禀赋不足以及情志失调等因素所致,病位主要在脾胃,病机为脾运失健。病久因气血化生乏源可影响小儿生长发育。
脾虚的辩证分型
脾胃不和
神萎面黄,形瘦体弱,易感冒出汗,食欲明显下降,腹不胀,有时隐痛,大便偏干,舌苔薄润,脉无改变。
肝旺脾虚
食欲显著减少或拒食,性躁易怒,睡眠不佳,好动易哭,磨牙咬齿,便稀尿少,舌光苔净,脉细弦。
脾胃虚寒
面色少华、唇淡,哭声低弱,唾涎频多,时重时轻,为清稀状,多如漏水,嘴角湿烂作痒,小便清长,四肢欠温,腹痛阵阵,痛处喜暖,舌白苔薄白,脉细弱。
脾胃气虚
神萎乏力,面黄少华,食欲明显减少,大便多不成形,或有不消化食物,舌质偏淡,脉缓无力。
食滞内阻
精神可,不思饮食,脘腹饱胀,夜卧不安,嗳气有酸腐味,舌白苔腻,脉象有力,粪便酸臭,呕吐酸腐乳块。
脾胃湿热
面赤唇红,口苦咽干,渴喜冷饮,时有烦躁,动则汗出,皮热汗黄,流涎多,为热臭黏腻液体,口臭,口颊、上腭、齿龈、口角等处溃烂,小便短黄,便溏味臭或燥结,舌黄苔腻,脉滑数。
脾胃阴虚
面黄神萎,形瘦体弱,厌食甚至拒食,口干食少,干呕无物,饮多,甚至食后必饮,烦热不安,便干尿赤,舌质红,苔净,脉细无力。
脾虚腹泻
面黄肌瘦,神疲乏力,有时纳差,经常腹泻,时轻时重,时有腹痛或腹胀,多见食后即泻,大便稀,色淡不臭,有时四肢发凉,舌质淡,苔薄,脉沉缓。
肺脾气虚
面白神疲,易感冒,气短心悸,稍动就出汗,少气懒言,厌食,晚睡遗尿,次数多量少,四肢乏力,舌淡苔薄白,脉弱。
如何调理脾胃
营养要均衡,孩子注意多喝水,按时就餐,多吃易消化的食物,少吃煎炸食物、甜味食品或膨化小食品等零食。还要让孩子加强体育锻炼,养成良好作息时间,保证每日充足睡眠,从而提高身体抵抗力。有的家长觉得孩子多吃是好事,实际上孩子进食过多也易引起食积内热,还会损伤脾胃的收纳、运化功能,长期脾胃失调,抵抗力就会大大减弱。所以,小孩吃饭不要过饱。 有些孩子偏食、挑食或吃东西少,家长便在晚上给孩子加餐,或睡前喝牛奶,这种做法在孩子一岁以后是很不恰当的。即使晚上加餐,也要提早在睡前一小时吃完。否则易引起食积内热。
饮食上要避免过多的高蛋白、高脂肪食品,要定时就餐,以免加重胃肠负担;减少冷饮、冷牛奶及生冷食品的摄入量,与之相反,孩子们还应逐渐养成吃热饭的习惯。“胃在养而不在治”,保证孩子每天有一顿饭能喝到粥(大米粥、小米粥、玉米粥均可),粥煮得黏些可达到养胃的目的;儿童是纯阳之体,不主张在秋季补阳,少吃羊肉、海参等以免产生内热,出现大便干、扁桃体发炎等症状。 秋季的健脾贴敷适合脾虚所致的厌食、便秘、消化不良、腹痛腹泻、积食发热、口气臭秽、易感冒、多汗、流涎、痰多、神疲乏力、睡眠不实、肥胖或消瘦、发育迟缓等。
来源:辽沈晚报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