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日本《邮政周刊》曝出首相安倍晋三在官邸咳嗽吐血,脸色浮肿。有外界推测,这位从17岁就饱受“溃疡性肠炎”宿疾折磨,工作时爱跑厕所的首相,有可能发生了肠炎癌变,疑似患上大肠癌?
该刊释放了一个信号,安倍首相此前专用的负责治疗肠炎的“御医”日比纪文,已经更换为高石官均,后者是一位癌症专家。此举被周刊猜测为“首相的肠炎可能已经发生癌变”。作为日本最著名的病人,这已经不是安倍第一次被曝健康问题。早在年,媒体就传出过安倍6月份在洗手间吐血,此后至今被曝吐血至少四次。近几年,内阁也不断传出过首相“脸色不好”“很疲惫”的消息,外界推测,此次首相病情的恶化,或许与年初以来疫情的袭击与奥运会推迟,首相承受压力巨大有关。那么,折磨安倍首相长达几十年之久的溃疡性肠炎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呢?医院冲上热搜,
来谈谈溃疡性结肠炎
安倍最初患病,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那时候,日本患者人数极少,医生也对这个病不了解,更无从诊断。但现在,这个病已经不那么罕见了。据庆应大学更新的数据,日本患者人数每年继续增加约1万人,在年达到约17万人。在中国,发病率也越来越高。首都医科医院消化科主任张声生表示——中国发病率大概是十万分之十一点。从现代医学来看,一般有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感染因素、免疫因素以及粘膜完整性等因素。这病会长期反复地发作,有患者甚至终身都在发病。顾名思义,溃疡性结肠炎就是结肠(大肠)粘膜上长了溃疡,标准术语是:黏膜的炎症和溃疡形成为病理改变的慢性非特异性的炎症性肠病。
主要症状是:持续性或反复发作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黏液脓血便,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病变部位多位于直肠和远端结肠,累及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病理特点主要是黏膜层的弥漫性炎症改变。有发作期和缓解期,病程长,病情轻重不等,易反复发作。
溃疡性结肠炎,简称UC,和克罗恩病一起被称为“炎症性肠病”,统称IBD,被WHO列为世界难治性疾病。
至今全球医学界并没有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也就是说,能控制爆发期,但不能够被彻底治愈,由于患者需要忍受身心的巨大痛苦,因此被称为“绿色癌症”。
有关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明了。虽有感染、遗传、精神因素及过敏等发病学说,都不能解释本病的全貌。目前还没有肯定的结论。主要认为与以下几种因素有关。(1)感染因素:因本病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与细菌性痢疾非常相似;但多年来反复研究皆未能直接找到感染微生物学依据,也不会传染。()精神因素:临床所见有些病人伴有焦虑、紧张、多疑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表现,故有所谓“溃疡性结肠炎个性者”之称。采用精神疗法可收到一定效果。但近年来发现本病有精神异常和精神创伤史者,并不比一般人群多见。可能罹患本病后,由于病痛折磨而继发精神障碍。因此认为精神因素是加重病情的不利因素,但不是本病的主要原因。(3)遗传因素:基因因素可能具有一定地位。在欧美本病的家族发病率较高,种族间的发病率的明显差异,因而有人提出本病的发生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但在我国和日本家族性发病很少见,因此在我国的溃疡性结肠炎病因中遗传性因素可能不占重要地位。(4)自身免疫因素:由于本病常并并发类风湿性关节炎、桥本病、红斑狼疮、溶血性贫血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激素类药物或其他免疫抑制剂治疗有一定效果。因此提示本病很可能为自身免疫性疾病。(5)另外溃疡性结肠炎可能恶变,其总体癌变率约为3.7%。但是,在病变范围广,病变时间长,症状重的患者,其癌变的风险大大增加,最严重的时候,溃疡性结肠炎的癌变危险性比自然人群高10-30倍。且溃疡性结肠炎的癌变发生的人群往往年龄较轻,常比散发的结肠癌年轻10岁。
无法治愈的溃疡性肠炎
到底有多凶猛?
UC最常发生于青壮年期,发病高峰年龄为0~49岁,性别差异不明显。好发于0-40岁的青壮年;高峰年龄15-5岁,小高峰在55-65岁。约90%的患者在发病后5年内至少复发1次。UC的临床表现为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病程多在4~6周以上。黏液脓血便是UC最常见的症状。病变严重时可以并发中毒性结肠扩张、肠穿孔等并发症。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程度:①48%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病情缓解;②30%有轻度疾病活动;③0%有中度疾病活动;④1%至%患有严重疾病。目前治疗原则主要是:药物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一、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氨基水杨酸类、皮质类固醇、免疫抑制剂、抗生素、益生菌以及抗TNF制剂。其中氨基水杨酸类常作为首选和维持治疗的药物,皮质类固醇可以迅速缓解症状,多用于急性发作;而免疫抑制剂可以减轻或消除对激素的依赖,并且在氨基水杨酸维持治疗失败时可以用于溃结的维持缓解。常见的药物:氨基水杨酸制剂(柳氮磺吡啶、美沙拉嗪等)、激素(即新闻中“类固醇”)、硫嘌呤类药物沙利度胺、英夫利西单克隆抗体等。二、手术治疗:当内科治疗无效,有手术指证时可以采取合适的手术治疗切除病变肠段。(这就话的意思是:如果一段肠子发生了中重度的不典型增生、以及癌变趋向,可以把它切掉)。三、新疗法:安倍首相卸任后,要试用新的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生物制剂,选择性白细胞吸附疗法(即安倍做的血液治疗,类似血透)。让安倍辞职的溃疡性结肠炎,恐怕要寄希望于干细胞目前,随着生物医学的发展,干细胞移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已成为最新的康复疗法,拥有其他疗法无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治疗后全身免疫系统得以恢复正常,并通过免疫系统的重建恢复全身正常免疫反应,使机体自身免疫耐受与自身免疫反应维持平衡,从而达到治愈目的。
干细胞(MSCs)是目前多能干细胞的研究热点之一,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已被广泛研究。由于其低免疫原性和免疫调节的作用,MSCs已在各种炎性疾病和肾移植中显示出治疗效果。之前的研究证实,在炎症环境中MSCs会释放各种炎症介质(免疫抑制分子、生长因子、外泌体、趋化因子、补体和多种代谢物),来调节固有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应答,从而促进受损组织的修复和再生。早在年,第一项动物实验在小鼠模型中评估了MSCs治疗UC小鼠的疗效。结果显示,MSCs会修复受损肠黏膜,下调T细胞的免疫功能。接下来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UC治疗中的应用前景,在五个数据库中检索了UC治疗相关的研究。共有15项研究符合纳入标准,包括8项动物实验和7项人体临床研究。在动物模型的研究中,接受MSCs治疗的小鼠,治疗第1、3、5、7、9、14天,疾病活动指数(DAI)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此外,还发现接受MSC治疗的小鼠,炎症组织病理学评分(HS)更低(SMD-5.15,p0.05)结肠长度更长(SMD.,p=0.)。在人体临床试验方面,分析结果显示接受MSC治疗的UC患者,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MSCs与5-氨基水杨酸(5-ASA)相比,缓解的RR值为.(p=0.);MSCs联合5-ASA与5-ASA单药治疗相比,缓解的RR值为5.。基于单臂研究进行的4项临床试验的分析数据,也显示MSC治疗后愈合率显著上升(p<0.)。这项研究首次通过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总结了MSC用于UC治疗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动物实验还是人体研究,MSC对UC具有明显的治疗潜力。尽管目前尚不清楚UC的确切机制,但最近的研究表明固有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在UC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例如,结肠固有层细胞中Th活化T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5(IL-5),以及自然杀伤T细胞产生的IL-13,对肠道上皮细胞和黏膜屏障功能具有破坏作用。同时,中性粒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的活化,以及Toll样受体(TLR)和TLR4的表达,被证实会在结肠组织中积累。而MSCs可能通过生长因子、外泌体、细胞因子和代谢产物,来维持结肠上皮细胞和黏膜屏障的修复和再生,从而发挥肠黏膜的保护作用。MSCs还可以发挥免疫抑制功能,阻止效应T细胞的活化并促进调节性T细胞(Trg)的增殖和分化。总之,这项研究的结果总结了当前MSCs治疗UC的疗效情况。根据中国卫健委关于干细胞临床备案的最新进展,医院应用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的随机临床试验备案成功。参考资料:
[1]BBC.前日本首相安倍身体虚弱需住院数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