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你们讲个故事:
从前有个孩子,学校要开家长会,孩子嫌弃母亲丑,不让母亲参加。
没想到,善良的母亲一口答应了孩子的要求,没去参加家长会。
她选择留在家,把孩子狠狠揍了一顿。
故事中的这个孩子,当然不是我。
同样的,这部电影中的这位人母和人妻,也有类似的遭遇。
但她的反击用的不是拳头,而是英语。
《印式英语》
台湾版有个非常传神的翻译:《救救菜英文》。
影片一开始,用一组女主莎希清晨起床准备早餐的琐碎特写镜头,交代了莎希作为传统家庭主妇的身份和习惯。
直至莎希的尊容第一次出现。
莎希的扮演者是当时已年届五十的宝莱坞女皇希里黛玉。
令人叹息的是,如今斯人已逝。
和许多家庭主妇一样,她把照顾家人当作生活的全部,唯一的爱好是做一种叫“拉杜球”的印度甜点。
在印度这个以说英语为荣的国家,不会说英语的莎希,当仁不让地成为女儿和丈夫歧视和嘲笑的对象,这让追求平等和尊重的她倍感伤心。
这天,莎希远在纽约的姐姐来电,邀请莎希一家参加女儿的婚礼。莎希的丈夫安排莎希一个人先出发,协助姐姐操办婚礼。
虽然美利坚是无数人心中的天堂,但对于没见过世界的莎希来说,让她独自去一个遥远的说英语的国度,简直是开玩笑。
显然,这个满脸淫威的丈夫,是不会跟她开玩笑的。
心中惶恐的她表示抗议,然而抗议无效。
在印度,传统女性是没有自主权的。
无奈之下,她只好踏上了美国之行。
对莎希来说,英语无疑比陌生的世界更可怕,成为她此行的拦路虎,处处给她制造麻烦。
这天,她的外甥女去学校上课时,顺便带莎希出来兜风,约好汇合时间后就扔下莎希一个人在纽约街头瞎逛。
饿了的莎希,来到一家咖啡店点餐。
然而,因为英语沟通问题以及店员的粗暴态度,莎希变得慌乱无措,点餐这件小事也变得一团糟。
受到羞辱的莎希无比伤心,却在外甥女来找她时,看见了巴士上英语速成班的电话号码。
她默默记下,回家后拨通了电话。
于是,她鼓起勇气,一路问路前往英语速成班所在地。
看到这个莎希从地铁站地下通道走出来,由低机位平视摇起变成阳光笼罩的逆光仰拍镜头,我们就知道:
她的逆袭开始了……
在中国,英语的水准,可能只是决定了你是英语老师还是职业翻译的区别;
在印度,虽然在我听来,阿三们说英语都跟含着一口咖喱般含糊。
但对他们而言,同样含糊的英语,却能界定毫不含糊的两个阶级。
更加不含糊的是,谁说印地语,谁就低人一等。
这部由女性导演拍摄的影片,借语言的隔阂,来讲述家人之间沟通的隔阂。
也反应了印度女性追求平等和尊重的女权意识。
女主莎希,兢兢业业为家人付出,却是家庭中最被忽视的那一个。
她的印式英语配上她的印式甜点拉杜球,在女儿和丈夫看来,似乎拖了这个家庭的后腿。
女儿多次带节奏地嘲笑莎希的英语发音
嫌她英语差,不愿让她去开家长会
怕她给自己丢脸,借口打断她和其他母亲的交流
因为莎希和神父用印地语交流,对莎希大发脾气
找不到剪贴簿,打国际长途也要对莎希泄愤一番,顺便再鄙视一下莎希不懂英文
细心的观众可以看到,电影开始前打出了一行片头字幕:
FORMYMOTHER
年轻时,很多人会肆无忌惮地用坏脾气,来“孝敬”父母。
也许血缘中的潜意识让我们感到,即使如此,父母也不会放弃我们;
父母,从来都是我们最安全的,最信任、也最可以任性的那一方天地。
也因此,我们可以毫无顾忌地对他们不耐烦,以拒绝沟通代替沟通;
你认为他们观念陈旧、不懂潮流,嫌他们说的话多余;
但总有一天,孩子会长成大人,开始体会个中滋味;
而曾经的大人,却转眼变成老人。
谢霆锋在获得金像奖影帝领奖时,终于借机吐露了藏在心中十多年、因年少轻狂冒犯父亲而埋下的心结。
然而,并不是谁都能像谢霆锋那样幸运。
父母用爱意包容着你的无知和乖张,有的人可能却连表达歉意都找不到机会。
如果人类社会真的有存在永动机,那一定是这种
亲人间的血缘羁绊。
一代一代,循环往复。
在岁月中无知,在流年后觉醒。
影片女主莎希,还有另一个身份:妻子。
他的丈夫,同样无视她心中的需求。
不管在印度还是美国,每天醒来就如召唤佣人般召唤她,让她准备茶水
除了配合女儿的嘲笑之外,还让莎希别做拉杜球了
当着大家的面,说莎希生来就是做拉杜球的,名为赞美,实为“轻视”的心理投射
甚至说:何必要浪费时间来说话呢
《电锯惊魂》中有句台词:活着的人永远不懂得珍惜。
而这一对父女的表现,用陈奕迅的一句歌词总结就是: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被偏爱的都有似无恐。
得不到的,不一定会一直骚动下去。
得到的久了,可能就真的失去了持续翻阅的动力。
即使你如鸡汤提倡的那样,是一本读不完的书。
蝎子认为,与其做一本读不完的书,不如做一款能及时更新的app。
显然,影片女主也是这么想的,她更新了自己,赢得了尊重。
与此相反,家人的不看好,却是别人眼中的美好:
客户、朋友、女儿同学,都对莎希的“拉杜球”赞不绝口
英语老师称她是有自己事业的“企业家”,让她有了被肯定、被重视的感觉
班上爱慕她的法国佬,让她学会了爱自己,找回了自信
当然,作为一部正能量励志剧,莎希最终还是守住了对家庭的忠诚,拒绝了法国小伙的爱意。
影片结尾的婚礼上,莎希用一段关于自立、平等、尊重的祝福发言,让丈夫和女儿自惭形秽。
在蝎子看来,这是导演为印度女性发出的“独立宣言”。
这也是这是莎希完美的英语结业考试。
虽然美中不足的是仍有语法错误,但如同有待完美的英语一样,人生正是因为缺陷的存在,才更动人。
这也是这类剧作的一点小技巧。
不完美,永远比完美更让人共情。
只因世上本无完美。
蝎子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