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河南医院(新乡医学院第五临床学院)新生儿科崔法新(粪土侯)
新乡市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
新生儿咨询、急救--15670
新生儿科门诊、儿童发育行为门诊:--
编者的
声明:本平台的知识仅供学习,不作为治病的依据,不承担法律责任。
编者写或者转载这些文章的初衷是为了给家长们一个育儿的正确方向,恳切希望家长们多读、常读,慢慢的熟悉、掌握育儿知识,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不犯方向性错误,而能够自由发挥,顺势而为,给孩子、给自己更大的自由度。
◎妈妈学习娃健康
便秘是儿童最常见的消化道不适之一,可以表现为大便干燥、排便困难、排便时间间隔长或有便意而排不出大便等一系列症状,其定义:便秘指持续2周或2周以上的排便困难或排便延迟。
主要原因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功能性便秘,这一类便秘经过调理可以痊愈;另一类为先天性肠道畸形导致的便秘,这种便秘通过一般的调理是不能痊愈的,必须经外科手术矫治。
如果宝宝经常便秘,通过饮食和生活习惯调整又不能很好改善时,千万不要盲目自行用药,医院就诊,明确病因后对症治疗,以免贻误病情影响治疗。
长期以来,关于便秘的病因、病理生理和预后的认识不足,大多数便秘的患儿都是由家长根据“经验”自行给予处理,一些措施甚至是有害于孩子的。近年相关的研究填补了大部分空白,现在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如何科学地应对儿童便秘。
攒肚or便秘,一招辨清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
●小宝宝攒肚,妈妈们不用特别担心,也不需要特别治疗,因为宝宝满月前后至6个月的一段时间内,由于消化能力的提高,能对母乳充分地消化、吸收,剩下的残渣并不多,不足以刺激直肠形成排便,所以宝宝排便的次数也会有所减少。这也说明妈妈的母乳质量相当好,营养均衡,宝宝的消化能力又很好。
新生儿大小便有何特点婴儿一般出生后开始排出黏稠、墨绿色的胎粪。胎粪是由脱落的肠黏膜上皮细胞,咽下的羊水、胎毛和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分解产物胆绿素等物构成。胎粪一般在出生后2~3天排清。有的新生儿胎粪排出迟缓,会使黄疸加重。如果小儿出生后24小时内无胎粪排出,应考虑是否因消化道畸形所致。
胎粪排出后,宝宝的粪便逐渐变成黄色。由于喂养的食物的不同,大便也不一样。母乳喂养的宝宝粪便通常为黄色、软膏样,均匀一致,带有酸味。人工喂养的宝宝粪便为淡黄色或土灰色、硬膏样,常混有灰白色的“奶瓣”,并带有难闻的粪臭味。同样新生儿的排便次数也受到不同喂养方法的影响。母乳喂养的宝宝大便较软,每日2~4次或4~6次不等。而人工喂养的宝宝大便较硬,每日1~2次。
有些宝宝换下的每一块尿布上,都沾有一点粪便。这不是什么病,而是由于新生儿的神经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对肛门的控制还不完善所造成的。
小儿的粪便量减少,便中有深绿色的肠黏液,则为“饥饿粪”。它见于长期喂养不足的宝宝,只要能足量喂养,以后即可逐渐恢复正常。
怎样观察新生儿的大小便
1、新生儿出生24小时内排出胎粪,胎粪颜色墨绿、黏稠,没有臭味。
2、随后2~3天,排棕褐色的过渡便。以后就转为正常大便了。
3、由于喂养条件不同,正常大便也有差异。
母乳喂养儿的大便,呈黄色或金黄色,软膏样,味酸,不臭。人工喂养儿的大便,色淡黄,均匀较硬,有臭味。 一般吃母奶的新生儿,比牛奶喂养的新生儿大便次数要多,每天4~6次。如果母亲乳头有裂伤出血,大便可能像柏油一样,这都属于正常大便。母亲乳头正常而新生儿大便是柏油便,就不是正常大便了。大便带鲜血,要看新生儿有没有尿布疹、假月经、外伤、肛门裂。如果大便稀水样、蛋花汤样,绿色发酸,可能因喂养不当,饥饿所致。大便灰白可能有胆道闭锁。
4、新生儿往往在分娩过程中,排第1次小便。
5、出生后的第1天,可能没有尿或者排尿4~5次。以后,根据人量逐渐增加,一昼夜可达20次。
6、如果出生后48小时仍无尿,则要考虑有无泌尿系统畸形,可先喂糖水并注意观察。
有人认为无尿与新生儿尿中有较多尿酸盐结晶将肾小管堵塞有关。有时,有微量蛋白及尿酸盐结晶,新生儿可排出红色尿液,多喂水即可纠正。如果多喂水后仍不排尿,就应请医生诊治。
一天几次属于正常?
新生儿:一般来说刚出生的宝宝大便次数较多,一天大概2~5次,有的4-8次,大便呈墨绿色。这是因为宝宝还在妈妈肚子里时,吞咽了羊水、胎脂、胎毛、脱落的上皮细胞等物质,所以便便是墨绿色的,我们把这叫做胎便。胎便比较粘稠、发亮,但一般无臭味,且通常在2~4天排完。之后,宝宝便便的颜色会因为喂养方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母乳喂养的孩子:粪便多为均匀的软糊便,偶有细小乳凝块,呈金黄色,但没有明显的臭味,而是略带酸味。一天排便2~5次,有时候一天可达7~8次,这时家长不要过于紧张,只要宝宝精神状态良好,体重增长正常,则属于生理性腹泻。随着宝宝的长大,大便次数会逐渐减少,2~3个月时会减少到每天1~2次。
奶粉喂养的宝宝大便通常会更成形一些,且含乳凝块较多。大便呈土黄或金黄色,有时会黄中带绿,多是因为配方奶中的铁含量较高,宝宝对铁吸收不完全时,大便就会带绿色。
与母乳喂养的宝宝相比,吃奶粉的宝宝排便次数较少,每天约1~3次,略带酸臭味,但没有明显的臭味。
混合喂养的宝宝:既喝母乳又喝奶粉的宝宝,便便和奶粉喂养的宝宝相差无几,呈浅黄色或者略微深一些都是正常的,但便便可能没有纯奶粉喂养的宝宝成形,每天排便次数会因为添加奶粉和母乳的比例而不一样,但至少每天要排1~3次大便。
遇到下面情况,应该及时带宝宝就医:
1。宝宝出生后24小时还没有排出胎便。
2。排出的便便呈灰白色,咖啡色,柏油色,或带有鲜血。
3。经常4~5天排便一次或排便次数突然增多。
4。便便为水与粪便分开的蛋花汤状,酸腥气加重,含有大量不消化奶,甚至出现较多粘冻或血丝,还拌有宝宝哭吵,呕吐,发热,精神疲倦,腹胀等等。
哪些因素容易导致儿童便秘呢?
低纤维饮食是便秘的首要危险因素。不能被消化的膳食纤维进入结肠后能够促进肠道运动,增加排便量。便秘的儿童膳食纤维摄入量显著低于不便秘的儿童,水果和植物性食物摄入量也明显更低。
精神紧张也是导致儿童便秘的因素之一。心理因素等可能会通过脑肠轴影响结直肠功能,导致便秘。已经发现的相关因素包括身体或精神创伤、学校压力(与好朋友分开、校园霸凌、考试失利)、家庭影响(家庭成员重病、父母失业、体罚)、战争等,都会导致儿童出现便秘。
牛奶蛋白过敏可能导致儿童便秘。有初步研究发现停止食用牛奶可以缓解部分儿童便秘,但是便秘患儿是否应限制摄入牛奶蛋白尚需进一步研究。
其他危险因素包括极低出生体重、家族史和居住在城市。城市里的儿童摄入大量低纤维的垃圾食品、生活方式缺少运动可能与便秘的高发病率有关。
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引起便秘常见的13个原因。
饮食因素1奶粉冲调过浓有些妈妈觉得奶粉冲得浓一点,营养更高,这就是好心办坏事啦。奶粉并不是冲调得越浓越好,浓的奶粉营养密度的确会提高,但摄入的水分就会变少,这就是导致便秘的原因。
而且,奶粉浓度太高,会提高奶液渗透压,加重宝宝的肾脏负担。
对于还没加辅食的配方奶宝宝来说,冲奶粉的时候一定要按照推荐的冲调比例,不要随便浓缩或稀释。
2水分摄入不足保证宝宝摄入充足的液体,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预防并改善便秘。尤其是现在很多妈妈喜欢给宝宝吃一些粗杂粮的食物,如果没有及时补充水分,反而可能加重便秘。
加辅食前,无论何种喂养方式保证奶量就可以啦。加辅食后的根据天气、活动情况,适当喝水就好,如果不喜欢,奶和一些液体食物也都能摄入水分。
1岁以后可以在进食后,活动后根据需要每天保证约-ml的饮水量。
3添加辅食刚开始添加的辅食往往膳食纤维和液体量不足。
尽量丰富孩子每餐辅食的种类,推荐的平衡膳食包括水果、蔬菜和全谷类,可能有助于预防或治疗轻度便秘。
每天膳食中的膳食纤维应至少保证5g(比如1个中等大小猕猴桃含有约3g的膳食纤维),添加辅食后可以适当喝水。
4膳食纤维摄入不足膳食纤维能促进肠道蠕动,帮助宝宝顺畅地排出便便,还可以帮助益生菌繁殖增生。
蔬菜水果是膳食纤维的重要来源之一,保证宝宝每天的饮食都能有菜有肉,不同种类的蔬菜可以换着吃。一些带籽的水果,可以帮助促进肠道蠕动,如猕猴桃、火龙果、草莓等等。
但这里需要纠正一个误区,水果不能替代蔬菜,因为水果的平均糖分含量远高于蔬菜。而且,不建议让宝宝喝果汁,水果泥或者水果小块是更好的选择。
另外,全谷物、杂豆类、薯类、菌菇类等都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可以少量给宝宝添加,不超过每天主食的1/3较为合适。
5油脂摄入不足宝宝1岁内主要的脂肪来源是奶蛋肉,如果宝宝荤菜摄入不足,奶量不够,脂肪的摄入量就可能会不足。要知道油脂可是能帮助润滑肠道,促进蠕动,帮助排便的呢。
所以如果你家宝宝荤菜吃的不多,记得要额外增加5-10g食用油,可以提供一些脂肪。
此外,坚果粉,如芝麻粉、核桃粉也可以提供一些不饱和脂肪酸,容易便秘的宝宝也可以在辅食中增加一些。
6喝太多奶对一些大宝宝来说,如果特别喜欢喝奶,奶喝得太多(每天全脂牛奶超过ml)会降低肠道蠕动,让宝宝觉得太饱了,其他可以促进大便软化的液体和食物,如水、水果和蔬菜等就吃不下了。
所以再喜欢的食物也不能过度吃,奶很重要也要适量哦!
行为习惯7没有养成规律的排便习惯宝宝贪玩,明明有便意也会因为一时不舍玩乐而憋回去,这很常见。
所以,我们要从18~24个月左右,培养孩子规律如厕的好习惯,让宝宝养成每天在固定时间排便的习惯。就是让他知道,每天都要便便,每天这个时间点就应该坐在小马桶上拉粑粑。
只有养成良好的习惯,才会杜绝因憋便而引起便秘这种傻事儿发生。
8运动量不足大家都知道便便需要肠道蠕动排出来,对于肠道功能比较弱的宝宝来说,除了肠道自身的蠕动外,保证一定的运动量也可以帮助肠道做运动。
要是宝宝还不能爬,可以每天帮助宝宝顺时针揉揉肚子、做做抚触和被动操,或者让宝宝趴着锻炼抬头、试着爬等等,这些都是帮助肠道蠕动的有效方法。
对于大一些的宝宝,鼓励他们多动,就是改善便秘的又一个好方法。
9不恰当的如厕训练不恰当、不合时宜的排便训练,会导致排便频率减少,导致大便变硬和排便疼痛,这又会进一步导致孩子拒绝排便。
所以美国儿科学会(AAP)强调,父母和照料者应避免强迫儿童进行排便训练,应等孩子准备就绪后再进行。
而且如果孩子本来就有便秘的情况,建议改善之后再进行如厕训练。
其他原因10盲目补钙很多家长会把各种迹象都归结到缺钙,总觉得不放心补点总没错。其实,钙摄入太多了最普遍的副作用就是引起便秘。
因此,优先保证孩子奶量的情况下,真的不要乱补。
富含钙的食材:
奶和奶制品;
大豆及其制品,如大豆、黑豆、北豆腐、腐竹等;
深色蔬菜,如小油菜、菠菜、芥蓝、西兰花等;
鱼虾贝类;
芝麻。
11食物过敏食物过敏有很多表现,其中也包括便秘。
如果新添加了一种食物后,宝宝开始便秘了,停止摄入后便便情况就改善,但再次尝试又出现这种情况,就可以简单判断可能是这个新食物让宝宝不舒服了。
应对办法也很简单,暂时别再给宝宝吃这种食物,隔一段时间后再试一下,要是宝宝还不能适应,那就尽量回避这种食物。
12入学等环境改变孩子上了托班或幼儿园后,由于环境变化,孩子不愿意使用学校厕所。或是因为时间作息改变等都会导致孩子可能会忍住不排便,导致因为憋便而造成的便秘。
及时引导孩子,让宝宝尽快适应集体环境,或是在出门前养成定时排便习惯也是好的。
13器质性原因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引起的肠道梗阻(先天性巨结肠,肛门直肠发育畸形等),内分泌或代谢性疾病(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等),药物性因素(铁剂、钙剂等可能引起便秘)。
但是这些疾病通常都有其他有提示意义的临床表现,很少有仅表现为便秘的器质性病变。如有怀疑应及时就医诊断。
▼便秘的病理生理
儿童便秘的病理生理受许多因素影响,与各种危险因素的作用相关。许多器质性病变可以导致便秘,但是这些疾病通常都有其他有提示意义的临床表现,很少有仅表现为便秘的器质性病变,90%以上的儿童便秘属于功能性便秘。
排便伴有疼痛是最常见的导致便秘的原因。排便有痛感的儿童常常憋便,直肠黏膜从粪便中继续吸收水分,使得大便干结、变硬,导致排便困难。此时排便非常痛苦,甚至会导致肛门裂伤,进一步加重疼痛,导致儿童继续憋便,引起粪便滞留的恶性循环。直肠逐渐扩张导致巨直肠,直肠感觉减弱、便意消失。
25%-69%的便秘儿童都有肠蠕动缓慢,这些患儿的症状更重。
导致便秘的病因还包括一些肠道疾病(先天性巨结肠、直肠肛门畸形、肠道神经发育异常),内分泌代谢疾病(甲减、糖尿病、高钙血症、低钾血症、维生素D中毒),药物(阿片类、抗抑郁药、抗胆碱能药物),其他疾病(神经性厌食、性虐待、硬皮病、囊性纤维化)。
▼儿童便秘的表现和诊断标准
儿童便秘最常见的表现为排便频率降低和大便变硬。其他症状还包括粪块体积大、排便有疼痛感和憋便的表现,腹痛、厌食、呕吐和直肠出血也是相关表现。便秘是急性腹痛急诊或初级诊所就诊最常见的原因。体格检查可扪及腹部粪块及直肠粪便阻塞。
功能性便秘的诊断标准参照目前国际通用的罗马Ⅲ标准,分为新生儿/婴幼儿和儿童/青少年功能性便秘。
便秘诊断前提条件:①每周排便≤2次;②在自己能控制排便后每周至少有1次便失禁;③有大便潴留病史;④有排便疼痛或困难病史;⑤直肠内存在大量粪便团块;⑥巨大的粪便足以阻塞马桶出口。
新生儿/幼儿(4岁以下儿童)功能性便秘诊断至少出现以上2条症状,达1个月即可诊断;伴发症状包括易激惹、食欲下降和(或)易饱腹,随着大量粪便排出,伴随症状可很快消失。
儿童/青少年(4岁以上儿童)功能性便秘诊断必须满足2条或更多,且不符合肠易激综合征(IBS)的诊断标准,确诊前至少2个月满足上述标准,并且每周发作至少1次。
▼儿童便秘如何处理?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下治疗的基本原则
1便秘治疗的目标是解除粪便嵌顿,避免粪便再次嵌塞,保持无痛性排便。
解除粪便嵌顿就要进行直肠给药或口服给药,以达到通便目的;而避免再次嵌顿需要做基础治疗联合各种药物进行维持治疗;并长期持续随访以保证远期疗效。
2儿童功能性便秘(FC)在治疗过程中,家长教育与药物治疗同样重要。
家长要知道功能性便秘可以安全有效地治疗,但需要时间;要正确认识便秘儿童的克制排便行为;正确认识基础治疗在便秘治疗中的重要性。
3不同年龄阶段治疗侧重点有所不同:
6个月婴儿在临床出现便秘症状时,可暂不予处理继续母乳喂养观察;
6个月的婴幼儿功能性便秘,治疗以解除粪便嵌顿,软化大便为主;
学龄前及年长儿可在上述基础上使用行为干预(如DHP)进行治疗。
儿童便秘的处理包括多方面干预,具体治疗方法的选择还要依赖医生的经验。慢性便秘的治疗中,首先要建立患儿、家长、医生之间的信任。主要的措施包括对患儿和家长进行科普,解开他们关于便秘的疑问,纠正错误的认识,以及治疗粪便滞留,维持巩固治疗和密切随访。
普通大众对便秘存在许多固有概念,可能会影响正常的临床治疗。因此首先应向患儿和家长讲解便秘的产生原因、病理生理学特点可以减轻他们的焦虑,减少医患之间的不理解,增加他们参与治疗的积极性。大约15%的便秘患儿经过科普和排便训练就能缓解症状。另外,家长也应理解治疗过程中病情可能出现反复。因此维持巩固治疗期通常在6-24个月。
行为矫正疗法主要包括建立规律的如厕习惯、纠正儿童憋便习惯、科普促进排便的相关知识。应用这些非创伤性措施可以促进排便,拉进家庭关系,建立医生和家庭的和谐关系。
生物反馈疗法使用电子或物理仪器提供视觉、语言或声音信息,增强肛门括约肌的生理感知功能,改善对身体功能的控制。这一疗法对盆底肌功能失调的患儿效果显著,促进他们放松盆底肌和肛门外括约肌,从而正常排便。
饮食控制应用十分广泛,通常建议家长增加患儿液体和纤维的摄入。低膳食纤维饮食是便秘的危险因素之一,足量的膳食纤维摄入可以降低便秘的发生率。但是增加膳食纤维和饮水都没有证据证明其有效性。
清除直肠内滞留的粪便是治疗便秘的关键措施。单用聚乙二醇(PEG)就可以有效清除直肠阻塞,PEG加用电解质的疗效比栓剂和灌肠都要好,而且使用PEG能够降低住院率和费用。住院行灌肠治疗法应用已久,但是仅当口服药无效时才应采用此方法。对于有肛门裂伤的患儿还应注意麻醉以减轻痛苦和心理不适。
解除直肠阻塞后,维持巩固治疗至关重要。每日口服促排便药物保持粪便质软,易于排出,从而预防再次发生阻塞。巩固治疗的时长视个体情况而定,可以为几个月到几年。医生应该向孩子和家长强调这一治疗过程的重要性,并且规律进行排便记录。如果孩子不能规律排便,家长还应了解其他的替代药物或疗法。维持治疗早期进行密切随访以防复发十分关键。维持期的药物主要包括渗透性通便药(PEG、乳果糖)和促动力型通便药。新型药物还包括益生菌和替加色罗。
仅当药物治疗长期严重便秘无效时才考虑手术治疗。灌肠治疗无效的直肠阻塞可能需要人工减压。乙状结肠切除术以及切除扩张的巨乙状结肠可以缓解部分严重便秘。
1.宝宝的饮食要均衡,少吃生冷食物,食量不宜过少。食物不可过于精细,多吃粗粮和粗纤维食物,如玉米、各种豆类、芹菜、等。
2.给宝宝适量喝些温开水,一方面可以使肠道湿润畅顺,同时也能帮助大便顺利排出。
3.养成排便习惯。通常宝宝在饭后半小时到一小时便意最强,但他们的排便反射功能尚未完全成熟,这就需要家长经常提醒,帮助宝宝养成每日按时排便的习惯。
4.加强运动,要保证宝宝每日有一定的活动量。可以加快肠道蠕动,促进排便。
5.家长也可为宝宝按摩肚子。以肚脐为中心按顺时针方向轻轻按摩腹部,可以促进孩子肠蠕动。
6.按压肛门,用食指点住肛门,向腹腔方向按压,每次按压40--50次,每日两次,让肛门括约肌运动起来。
要学习更多育儿知识敬请扫描下面北京中科医院是怎么样北京中医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