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三焦辨证

台湾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m.39.net/pf/a_4476534.html

1.下列选项中,属于足太阴经辨证要点的是A.四肢厥冷B.下利清谷C.畏寒欲寐D.腹满呕吐2.有舌本强的临床表现的,属于A.足太阴脾经病证B.手少阴心经病证C.手太阳小肠经病证D.足少阴肾经病证E.手厥阴心包经病证3.上焦病证的临床表现,多见A.午后热甚B.口干舌燥C.头胀身重D.小便不利E.脉象沉涩

答案与解析

1、D

足太阴病证临床表现:腹满而吐,食不下,口不渴,自利,时腹自痛,四肢欠温,脉沉缓而弱。

2、A

足太阴脾经病证临床表现:“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

3、A

上焦病证临床表现: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口不渴,午后热甚,脉浮数或两寸独大,邪入心包,则舌蹇肢厥,神昏谵语。

第十四单元三焦辨证

三焦辨证是清代吴鞠通在其《温病条辨》中创立的一种温热病辨证方法。三焦所属脏腑的理变化和临床表现,也标志着温热病发展过程的不同病理阶段。在三焦病证中,上焦包括手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病变,其中手太阴肺勺证候多为温病的初起阶段,病较轻浅。中焦病E主要包括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和足太阴脾的,变。脾胃同属中焦,阳明主燥,太阴主湿,邪、阳明而从燥化,则多呈现里热燥实证;邪入太月从湿化,多为湿温病证。多见于温热病的中期戈极期阶段,病情较重。下焦病证主要包括足少月肾和足厥阴肝的病变,多为肝肾阴虚之候,属温热病的末期阶段,病情深重。三焦辨证治疗原是治上焦如羽,治中焦如衡,治下焦如权。

细目一上焦病证

要点上焦病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治法方药

上焦病证指温热之邪侵袭手太阴肺和手厥阴包,以发热汗出、咳嗽气喘,或谵语神昏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一)临床表现

1.邪袭肺卫证

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头角,口微渴,舌边尖红赤,舌苔薄白欠润,脉浮枚等。辨证要点:本证以发热、微恶风寒、咳嗽为痒证要点。

2.邪热壅肺证

身热,汗出,咳喘,口渴,苔黄,脉数等。辨证要点:本证以身热、咳喘、苔黄为辨证要点。

3.湿热阻肺证

恶寒,身热不扬,胸闷,咳嗽,咽痛,苔白腻,脉濡缓等。辨证要点:本证以恶寒、身热不扬、胸闷、咳嗽、苔白腻为辨证要点。

4.邪陷心包证

灼热,神昏,肢厥,舌蹇,舌绛等。辨证要点:本证以神昏、肢厥、舌绛为辨证要点。

5.湿蒙心包证

神志昏蒙,时清时昧,舌苔垢腻,舌质红或绛等。辨证要点:本证以神志时清时昧、舌苔垢腻为辨证要点

(二)鉴别要点

邪袭肺卫证为表证,以卫受邪郁,肺气失宜所致的发热,微恶风寒,咳嗽为特征。邪热继肺为肺热实证,以邪热继肺,肺气闭郁所致的身热、咳喘、苔黄为特征。湿热阻肺证为肺热实证,以湿热阻肺,肺失清肃所致的恶寒、身热不扬、胸闷、咳嗽、苔白腻为特点,与邪热塞肺的区别在于邪热塞肺是单纯里热证,湿热阻肺除里热外,还有湿邪致病的特点,如身热不扬、胸网、苔白腻等。邪陷心包证与湿蒙心包证病位均在心包,均有神志昏迷,但前者单纯里热,后者兼有混邪。邪陷心包证为邪热内陷,机窍阻闭所致的灼热,神昏,肢厥,舌蹇,舌绦等。湿蒙心包证为湿热酿痰,蒙蔽包络所致的神志昏蒙,时清时昧,舌谷垢腻,舌质红或绛等。

(三)治法方药

1.邪犯肺卫证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泄热。代表方剂:银翘散、桑菊饮。药物:(银翘散)连翘、银花、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芥穗、淡豆豉、牛蒡子。(桑菊饮)杏仁、连翘、薄荷、桑叶、菊花、桔梗、甘草、芦根。

2.肺热壅盛证

治法:清热宣肺。代表方剂:麻杏石甘汤。药物:麻黄、石膏、杏仁、甘草。

3.湿热阻肺证

治法:芳香辛散,宣气化湿。代表方剂:三仁汤(加减)。药物:杏仁、飞滑石、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生薏仁、半夏。

4.热陷心包证

治法:清心开窍。代表方剂:清宫汤送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紫雪丹。药物:元参、莲子、竹叶、连翘、犀角(水牛角代)、麦冬。

5.湿蒙心包证

治法:清热化湿,豁痰开窍。代表方剂:菖蒲郁金汤合苏合香丸或至宝丹。药物:(菖蒲郁金汤)石菖蒲、炒栀子、鲜竹叶、牡丹皮、郁金、连翘、灯心、木通、淡竹沥(冲)、紫金片(冲)。

细目二中焦病证

中焦病症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治法方药

中焦病证指温热之邪侵袭中焦脾胃,邪从娛化和邪从湿化,以发热口渴、腹满便秘,或身热不扬、呕恶脘痞、便溏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一)临床表现

1.阳明热炽证

壮热,大汗,心烦,面赤,口渴引饮,舌红苔黄燥,脉洪大而数等。辨证要点:本证以壮热、大汗、渴饮、脉洪大而数为辨证要点。

2.阳明热结证

日晡潮热,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腹部硬满疼痛,舌苔黄、灰、黑而燥,脉沉实有力等。辨证要点:本证以潮热、便秘、苔焦燥、脉沉实有力为辨证要点。

3.湿热中阻证

身热不扬,或高热持续不为汗衰,或烦躁,胸脘痞满,泛恶欲呕,舌苔白腻,或白厚,或黄膩等。辨证要点:本证以身热、脘痞、呕恶、苔腻为辨证要点。

4.湿热积滞肠腑证

身热,烦躁,汗出不解,呕恶,脘腹胀满疼痛,大便溏垢不爽,舌苔黄膩或黄浊,脉滑数等。辨证要点:本证以身热、腹痛、大便溏垢、苔黄腻黄浊为辨证要点。

(二)鉴别要点

四证均有发热、脉数,均属里实热证。但阳明热炽证因邪热人胃,里热蒸迫所致,以壮热,大汗,渴饮,脉洪大而数为特征。阳明热结证因肠道热结,传导失司所致,以日晡潮热,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腹部硬满疼痛,舌苔焦燥,脉沉实有力为特征。湿热中阻证因湿热困阻,升降失司所致,以身热不扬,脘痞,呕恶,苔腻为特点。湿热积滞肠腑证系由湿热积滞搏结肠腑所致,以身热,腹痛,大便溏垢,苔黃膩、黄浊为特点。

(三)治法方药

1.阳明热炽证

治法:清热生津。代表方剂:白虎汤。药物:生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2.阳明热结证

治法:软坚攻下泄热。代表方剂:调胃承气汤。药物:大黄、甘草、芒硝。

3.湿热中阻证

治法:辛开苦降,清化湿热。代表方剂:王氏连朴饮。药物:厚朴、黄连(姜汁炒)、石莒蒲、制半夏、香豉炒、焦栀、芦根。

4.湿热积滞搏结肠腑证

治法:导滞通下,清热化湿。代表方剂:枳实导滞汤。药物:枳实、大黄、山楂、槟榔、厚朴、黄连、神曲、连翘、紫草、木通、生甘草。

细目三下焦病证

下焦病症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治法方药下焦病证指温热之邪犯及下焦,劫夺肝肾之阴,以身热颧红、手足蠕动或瘛疚、舌绛苔少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一)临床表现

1.肾精耗损证

低热持续不退,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神惫萎顿,消瘦无力,口燥咽干,耳聋,舌绛不鲜干枯而萎,脉虚等。辨证要点:本证以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咽燥、舌绛不鲜干枯而萎、脉虚为辨证要点。

2.虚风内动证

神倦,肢厥,耳聋,五心烦热,心中儋儋大动,手足蠕动甚或瘛痪,舌干绛而萎,脉虛等。辨证要点:手足蠕动,甚或瘛疾,舌干绛而萎,脉虚。

(二)肾精耗损证与虚风内动证的鉴别要点

肾精耗损证与虚风内动证均为下焦病证,肝肾阴虚,舌干绛而黄,脉虚。但肾精耗损证系因邪热久羁,耗损肾阴所致,以低热持续不退,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燥咽干等为特征;虚风内动证系因肾精虚损,肝失涵养所致,以手足蠕动,甚或瘛疝为特点。

(三)治法方药

1.肾精耗损证

治法:滋补肝肾之阴。代表方剂:加减复脉汤。药物:炙甘草、干地黄、生白芍、麦冬、阿胶、麻仁。

2.虚风内动证

治法:滋阴息风。代表方剂:三甲复脉汤或大定风珠。药物:(三甲复脉汤)炙甘草、干地黄、生白芍、麦冬、阿胶、麻仁、生牡蛎、生鳖甲、生龟甲。(大定风珠)生白芍、阿胶、生龟甲、干地黄、麻仁、五味子、生牡蛎、麦冬、炙甘草、鸡子黄(生)、鳖甲(生)。

细目四三焦病证的传变要点

顺传与逆传的概念

(一)顺传

三焦病证多由上焦手太阴肺经开始,传入中焦,进而传人下焦,为顺传,标志着病情由浅人深,由轻到重的病理进程。

(二)逆传

病邪从肺卫而传人心包者,称为逆传,说明邪热炽盛,病情重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cganqi.com/cjzl/603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