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见蔡恒公》这个故事流传千古,家喻户晓。故事中,扁鹊三次拜见蔡恒公,指出蔡恒公病在何处,劝他尽快治疗,但蔡恒公坚信自己没有生病,并认为扁鹊是危言耸听。后来扁鹊再来时,发现其已病入膏肓,只得转身而退,连夜逃往秦国去了,蔡恒公因讳疾忌医延误了病情,没过多久就病发去世了。
与故事中一样,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疾病在起初并没有明显的不适症状,常常未能引起人们的注意,等到身体不舒服,到医院检查才发现已经很严重了,有的甚至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间。结直肠癌可以说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名副其实的隐形杀手。
▲肠癌的发展过程
结直肠癌的发展史比较漫长。从增生性息肉到癌前腺瘤再发展为癌症,整个过程约7~15年。前1~10年时间是息肉癌前病变的一个过渡期,个体差异不同,转变时间也有所不同。
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个临床案例及其肠镜报告,来观察和感受一下,小小的肠道息肉是怎么一步步发展为可以夺去人类生命健康的癌症的。
案
例
一位中年女性,因腹痛就诊,肠镜检查先是看到息肉,随后在乙状结肠发现结肠癌,肠腔狭窄,肠镜勉强通过。在口侧的乙状结肠、降结肠、横结肠见到多枚大小不等息肉。在结肠肝曲又发现一处结肠癌。肠腔狭窄,肠镜已无法通过,于两处癌变部位取活检后退镜。
▲乙状结肠癌
病史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兄妹四人,哥哥患有直肠癌,弟弟妹妹死于直肠癌。目前自己也被诊为双原发结肠癌并肝转移。对于这个家庭是何等不幸!
▲直肠多发息肉
有人说基因不好,有人说环境污染太重,但这都是我们无法改变,或者说短期内无法改变的事实。我们能做的就是早发现,早诊断,做好宣传工作。如果兄妹中有一人发现病变,大家都查查体,做个肠镜看看,或许不至于拖到晚期。更进一步讲,如果能在10年前查查体,做个肠镜,这家人现在依然可以话家常,享受天伦之乐。可惜只是如果。
▲乙状结肠息肉(目前为良性)
▲结肠脾曲息肉(发育型)
肿瘤早期病人没有明显的症状,便血症状又与痔疮有些相似,常常未能引起注意,因而失去了早期发现的机会,直到中晚期,病人才因为腹部肿块、持续腹痛、体重减轻等较明显的症状开始因此重视。
▲横结肠腺瘤
腺瘤性息肉有一定的癌变率,5%~40%不等,依腺瘤性质、大小而定。所以,发现腺瘤性息肉后一般建议切除。切除息肉有出血、穿孔的风险,依息肉大小、形态、部位、手术医生护士操作经验及具体采取的方法有关,也与术后饮食、活动、用药相关。
▲横结肠腺瘤
从一枚息肉,发展为癌症,需要很长时间,有资料显示一般大于5~10年,但也有发展较快的,这与发现息肉的性质、大小、数目及全身状况等相关,所以,不能一概而论。即使是息肉切除后,也需要定期复查。
▲结肠癌
很多人很恐惧结肠镜检查,怕痛、怕喝泻药、怕查出问题,做个肠镜需要下很大决心,有些人无论怎么劝,都不愿意做肠镜检查。对于不愿做肠镜及45岁以上的人群,康立明君建议可以选择粪便基因检测产品“长安心”,居家完成,安全无创,更方便地帮助大家重视肠道健康,及早发现肠道变化。
癌,不是一天长成的,正如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预防结直肠癌的最有效办法就是按时查体,早期筛查,切除腺瘤性息肉。等到发展为癌症,甚至是晚期肠癌,不仅创伤大、痛苦重、治愈率低,其治疗费用也会大大提高。
正如扁鹊所言: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康立明生物
人类健康我之使命
专注于肠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