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源于·医院,浅显易懂
近年来肿瘤发病率不断上升,《-年广州市恶性肿瘤流行特征》报告显示,广州市年-年恶性肿瘤发病率为.22/10万,也就是说广州市每人中就有2.6人患有癌症,其中结直肠癌排第三位,大肠癌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病年龄75%在31-60岁。
有些癌症是可以预防的,大肠癌病因与遗传、饮食因素、肠道菌群等关系密切。遗传因素是我们不能改变的,但是我们可以改变其他因素,例如饮食、肠道微生态等。
饮食因素在大肠癌发病中有重要作用。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大肠癌高发的国家每人每日进食的脂肪量平均在克以上,而在大肠癌低发的国家每人每日的脂肪消耗量只有20~60克。在多进食脂肪和肉类的高危地区人群中,粪便排出的胆汁酸比大肠癌低发病率地区人群高好几倍,胆汁酸既有利于消化酶的作用,也有利于脂类的吸收,它的化学结构与致癌的多环芳香烃相似。高胆固醇饮食可促进胆汁酸的合成。
诸位可知道什么叫高胆固醇饮食呢?胆固醇只存在于动物中,植物是没有胆固醇的,可想而知,肉类比例较多的饮食叫高胆固醇饮食。而食物纤维可以促使胆汁酸的多酯化而成为生物失活型,食物纤维还能降低对结肠癌具有危险性的某些细菌的酶活性。什么是食物纤维呢?食物纤维是指不能被人体消化道酶分解的,且不被人体吸收利用的多糖,这类多糖主要来自植物细胞壁的复合碳水化合物。就是说应该进食低胆固醇、多膳食纤维的食物,就是少吃动物性食品,多吃植物性食品。
肠道内多种细菌相互共生、相互拮抗共同构成肠道微生态平衡。国内有学者发现大肠癌、大肠腺瘤性息肉及绒毛状息肉(两者均为大肠癌的癌前病变)患者肠道膜菌群双岐杆菌与乳腺杆菌数量减少,同时肠球菌、肠杆菌与酵母菌数量增加,其中大肠癌患者上述的变化更为显著,尤以双岐杆菌的减少更为明显,而增生性息肉与炎性息肉患者肠道膜菌群则无明显变化。双岐杆菌是机体肠道内最重要的生理性细菌,它能调节肠道菌群的代谢活动,降低具有致癌性的细菌酶的活性,激活机体免疫系统中的巨噬细胞和NK细胞,因此双岐杆菌亦能防治多种肿瘤的发生与发展。
新生儿出生时,肠道是无菌的,在出生后2小时,在胎便内就可找到双岐杆菌,而且肠内双岐杆菌在出生后第3天开始迅速增加。双岐杆菌在进食普通饮食的人群较多,而在进食高脂肪、肉类的人群中减少,双岐杆菌减少,其它腐败菌增多,被认为是大肠癌高发的一个原因,西方近年来大肠癌急剧上升正好与脂肪和肉类消耗量增加相对应,其原因已确定与腐败菌增加并大量产生葡萄糖醛酸酶、硝基还原酶和偶氮还原酶有关,这些酶可使前致癌物质转变成致癌物质。如何能够选择性地促进正常生理菌群的生长,抑制非生理性细菌,现在应用最多最广泛的是各种低聚糖,除了利用化工手段生产低聚糖以外,低聚糖广泛存在于天然的水果、蔬菜中,是一种不被消化的糖类,只能被人体内少数几种细菌利用(如双岐杆菌或乳腺杆菌),使肠道内双岐杆菌增殖,保持良好的肠道环境。
大肠癌的病程进展比较缓慢。定期体检,进行电子肠镜、血液癌胚抗原等肿瘤标志物检查能早期发现息肉或早期癌变。了解什么是有益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方能有效防病,提高生命质量。
赞赏